一、春節
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四日,農村稱過新年,每日早餐以糕粑或油茶供祖先。晚餐又以菜肴供奉。初一禁掃地、洗衣,興講彩話,也不干農活。
1、拜年
民諺“初一仔,初二婿”。正月初一,上門就親的兒子,必回老家省親看望父母,至兒女長大方可替之。正月初一早上,十二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走出家門,結伴成群,挨家逐戶拜年。領頭的至院高聲呼叫“拜年啦”,主人出迎,見高壽老人須跪拜,一般的合掌抱拳“做請請”,道 “恭喜發財”、“新年大吉”之類的彩話。主人逐一發給“利式”和糖果,“打發”大家。栗木街兒童多組隊跳小獅拜年,并由兩人抬籮筐收禮物,連續數日,通街拜完為止。1958年后兒童結隊拜年減少,至1980年又有所復興。1985年至1998年間,栗木小獅興攔車拜年,由栗木街頭至馬路橋,多時有十來隊小獅,1999年受到干預方停。梅山瑤在正月初一要選一利方親戚拜年,此俗至今未變。初二為女婿回外家拜年法定時間,民國時,新女婿拜年要請人挑禮擔,以增體面。此后又帶小孩拜年,讓其逐步認識道路,熟悉親戚,在長子十二、三歲以后,才讓其帶弟妹給舅爺拜年。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來也算了”,說明這種姻(血)親關系親戚,一般傳至第三代終止拜年,俗稱:“斷吊籮”。農村正月拜年一般按先(近)親后(遠)戚再朋友的順序進行,親朋多的要分幾撥人外出拜年。過了正月十五,女人開始回外家拜年,住上幾天,再由弟兄叔侄送歸,月底拜年結束。西嶺鄉新合瑤人對漢人拜年,奉行“你來我往、你不來我不往”的規矩。有的走往親戚較多,直到八巖二月初二會期,拜完了八巖“老同”,拜年才結束。城鎮居民拜年同俗,至2000年,本家和朋友互不拜年,又約定成俗。
2、禮物
拜年禮物,時有所興。1980年以前,女婿拜年以半邊或一腿雞肉送岳父,俗稱“送雞椎”。其它岳伯(叔)則送以一塊肉,以及粑果之類的禮物。此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送雞椎”改為送活雞,其它禮品數量和質量也漸增多提高。解放前,若來客家有老人的,肉菜只接一半或不接,俗稱“回吊籮”。凡帶小孩來的必贈封包,以示吉利。觀音平川瑤拜年興雞蛋、梅山瑤則喜黃糖,均以四為基數,意為“四季發財”。平源區域除一塊臘肉以外,必以糕粑相贈。朋友拜年,“禮尚往來”,因人因時而定。
3、款待
新婿拜年、外家各戶必置“十碗”款待,俗稱“待新客”!靶鹿脿敗比胂痪,又被另一家拉去,由辰至晚,不知要吃多少餐,故有“做客三日飽,回家冷飯咬”之俗言。每到一家。女婿須送“春筵”請柬,以初四至初六日為期,約眾人至家“吃會親酒”。每有客臨,戶主必以酒肉款待,并請家族兄弟或村鄰作陪。解放前,一席坐八人,多請人陪客,俗稱“請年酒”。西嶺鄉新合瑤拜年,每至一家均燃炮長報訊,戶主切肉下鍋,打火爐待客,食之必有腸,意為“親情長久”。又有客來,再添肉入鍋?腿,復以炮長相送。民國時,在三江伸家瑤上垌,攀肩唱歌送行,俗稱“送客歌”。在瑤山地區,若客人喜歡唱歌,往往以歌待客,男女對唱通宵,西嶺瑤語稱為“巴聾”。
二、元宵節
1、吃湯丸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早餐吃湯丸,并以之供祖,下午殺雞,再奉祖先。這天,全家休息,不做農活。過山瑤地區不做湯丸,家中有粑即可。栗木平地瑤在粑中加餡,稱為“安心粑”。并教育子弟“吃了安心粑,不在家中!,從十六開始要下地勞動了。
2、調龍舞獅
解放以前,一般村莊或姓氏家族,都要延請師傅進村教子弟學習耍獅子和舞龍,并練習一些武功。福建人多有祖傳之藝。正月初一和十五在本村調,初二至十四日若有人相請,則到外村調。先有傳訊人將“獅子貼”或“龍貼”送到各堂屋,戶主燃放鞭炮,引獅(龍)進屋。獅子進堂,先拜香火,而后按套路跳躍。然后挨戶調過,再于村中曠坪耍大堂,全套表演一回。各戶自覺拉客進家款待。獅(龍)隊離歸,各戶主燃鞭炮送出村外。觀音平川瑤于民國時延師進山,此后各村調龍舞獅。1959年以后農村不再 “耍獅子”,直至1977年才又恢復起來,但龍獅數量遠不如前。西嶺新合瑤從未調龍舞獅,2000年小源瑤請西嶺師傅進山傳藝才出現舞獅隊。最初以草扎龍獅,故謂青草獅(龍)。以后才用布扎獅,以紙扎龍。舞獅只有單人獅,一人扮大臉,一人扮猴子,以滑稽動作,引導獅子跳躍,故稱“耍獅子”。1958年西嶺藝人朱如天到南寧參加自治區成立慶典,見到雙人獅比單人獅“樣子威風,比較好看”,回來后開始仿制雙人獅,并教朱氏子弟調獅。1978年春節,舉行全縣慶祝打倒“四人幫”體育運動大會,有獅龍表演。單人獅與雙人獅比較,如同一只小狗,很不中看。此后農村獅隊逐漸改為調雙人獅。以往舞獅皆為男人,1986年西嶺周家獅隊和圩市獅隊改用女姓,更有風采。農村有“求龍送子”之俗,解放前,若婦不育或有女無子,即請求調龍隊在正月十五將龍送至其家,置于神龕之上。次年產下子或女,再購買一條新龍,奉還該村,俗稱“還龍”。
三、派賴年
農歷正月二十日,廣東陽山人過“派賴年”。傳說,祖先在廣東珠璣巷居住時,正準備過年,忽然元兵殺來,舉鄉大亂,匆忙外出躲避。元兵退走,已經是正月二十。無菜刀無砧板,就用柴刀在碓頭切豬肉,簡單地吃了一餐飯,補過了一個年,所以叫“派賴年”。此后,每到正月二十這天,嫁出的女兒,都帶著小孩回外家過派賴年。萬歷年間,廣東陽山人徙居恭城,四百多年不改其俗。平安鄉北溪村澗山屯阮、吳、陳三姓過派賴年“最熱鬧”,每到正月二十這一天,不但姑娘姐妹回外家,而且附近親戚朋友都來慰問。各戶象辦喜酒一樣招待客人,并以來客多為榮耀。
正月最后一天,三江伸家下垌以石口、牛尾寨二村為主體過派賴年。傳說在元末明初某年,邊關軍情危急,全垌所有男人在年前被征去邊關駐防。直到正月尾賊兵退去,邊境安寧,被征民夫才得回家,與家人補過了一個年。此后,便以正月尾最后一天為派賴年,相沿成習,六百多年未變。
四、敬鳥節
農歷二月初一,民間稱之為“鳥仔節”,帀褲h各民族敬鳥方式各不相同。三江伸家瑤以草結鳥,以粑封其嘴,意為喂飽了鳥仔就不會再糟蹋莊稼。觀音平川瑤砍映山紅樹枝,串上湯丸插于田頭,由鳥自由啄食,意為敬鳥。壯族區域則以竹枝掛羊角紐,插于田頭地尾,漢族地區則以樹枝掛粑粑,插于門窗,以禁鳥入倉偷食。西嶺鄉八巖平地瑤于二月初二抬婆王出神,于各村設碼頭奉神祭鳥,遂變成二月二會期。今此俗已革,但會期仍存。
五、清明節
從三月清明至谷雨前一天,稱清明節,為各姓氏家庭、宗族祭掃祖墓之期。祭掃形式先家庭、次堂屋、再房族或宗族。家庭掃祭于清明做艾粑,早上供香火后再食。男子帶小孩挑祭品、帶糞箕、鐮刀、鋤頭、括子。按路途順次、至墳祭掃。先修整塋臺,插上香燭擺上艾粑、米飯、三牲酒茶等祭品供奉;割除雜草,挖土添泥,然后于墳頂插上枝條,夾以錢紙。祭奠時斟茶、酒各三次、長輩帶幼輩叩拜祖墳,祝愿安寧,祈求庇佑。然后奠酒、潑水飯、化紙放鞭炮。如儀,將家庭祖墓逐一祭掃,晚上于香火前再行祭奉,即算完成家庭祭掃。以后再到堂屋、房族祭掃,以該支始祖為中心,分人往四境掃墓,然后歸于一處。于祖墓前會餐,酩酊而歸。有的家庭,人口發展較慢,一家一戶祭掃祖墓數十墳,往往實行“清掃”,即不設供,只焚香化紙、修墳插標,而后于家堂香火祭供。過山瑤掃墓與漢、壯族無異,但要用草或竹枝扎兩個火把,以供祖先照明之用。聯宗祭祖或一村或數村,規模不等。解放以后,聯宗祭祖較少,至1980年代以后,漸次增多,甚至有跨縣、跨省聯祭之例。在外地工作的干部職工,過年不歸者,則于清明歸來祭祖。1990年代以后冥品市場亦漸紅火,冥幣、衣鞋、電視、冰箱、轎車之類紙飾物件充斥于市。
六、牛王節
四月八日為牛王節,俗稱“牛王公生日”。這天普遍不用牛,要給牛吃好料,到牛欄設供燒紙。不講蚊子,忌蚊咬牛。過山瑤地區取番樹葉和糯米煮“烏飯”,而后混入青草中喂牛,有的將烏飯混入潲水中,讓牛喝“烏飯水”。三江伸家瑤、嘉會唐黃瑤還愿奉神,以牛為牲品,師公要禱告一番才能殺牛。至今三江伸家瑤老人仍以烏飯喂牛,據說是“牛吃烏飯容易長膘”。觀音平川瑤除在四月八煮烏飯、禁役使外,對牛特尊,老牛死了,掛其頭于欄,焚香祭供。養牛之俗特殊,早上放牛吃“露水草”,下午再放牛至晚。立冬以后,!胺爬恕庇谕,任其自由覓食,至春社日方收牛于欄。西嶺海洋山一帶過山瑤和梅山瑤亦有牛放浪之俗,于草場四境出入之道設柵并掛草標,將牛群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若行人過路開柵,見有草標,須將柵復原。無草標時,說明放浪結束。
七、端午節
五月初五日,民間傳說為屈原投江紀念日。普遍做粽粑,供祖宗。新婿料節,最興黃茅棕。民間于大門前掛蒼蒲、艾蒿,以驅邪驅蚊。梅山瑤有的于門上掛葛麻藤,紀念遷徙前的史事。觀音平川瑤于門上加掛七片荊柴葉,以避霍亂。不少地方以雄黃研末兌酒濆灑房屋四周,防蛇進宅,每人喝一口雄黃酒,以防肚痛。船上人則拋棕粑入河,以敬河神。小孩要剃頭,以防生癩子,下河洗冷水涼,可防痱子。民諺“吃了黃茅棕,棉被遠遠送”,是說端午以后天氣轉熱,不用蓋棉被。民國時期,縣城三年舉行一次劃龍船比賽。解放后1950年代曾舉行過兩次,此后終止。
五月十五,民間稱“大端午”。此日殺雞買肉加菜為主,主要盛行于平原漢壯族地區,山區瑤族無此節俗。
八、嘗新節
六月初六,民間稱為“嘗新節”或“半年節”,此時若未收獲早稻,則于稻田摘幾粒稻谷剝皮后與舊米煮飯,早晚上供香火,讓祖先“嘗新”。梅山瑤則以新玉米與舊米煮飯,亦稱“新米飯”。過山瑤則以新飯喂狗,以示永不忘祖。有的地方,則做熟粉粑過節。解放以后,嘗新節不一定“嘗新”,但仍過節,以菜肴祭供香火。
九、中元節
1、節期
民間從七月初一至十五,各民族姓氏都有自己的節期,俗稱“七月半”或“祖宗節”,戲稱“鬼節”。節期以祖籍而論,廣東陽山人,福建漳州人以14日為期,湖南東安人以10~14日為期,江西人以10~14日或13~14日為期,廣西壯人以7~14日為期,西嶺費姓以7~15為期,楊溪王姓以1~15為期。在瑤族中,各有祖傳節期。三江伸家瑤“本地人”以14~15日為期,趙姓以12~14日為期,李、翟姓以7~14日為期,觀音平川瑤周、楊、盤姓以10~15為期,李、蔣姓以11~15日為期;栗木平地瑤周姓以1~15日為期,田姓以10~15日為期,西嶺新合瑤盤姓以12~14日為期,趙姓以12日為期。梅山瑤以12~14或13~14日為期。
2、祭儀
一般都有接、款、送三步程序,一日三餐供奉。接祖歸堂時講究文彩的要宣讀接祖疏文,列位參拜,焚香上供即罷?畲孀,各有定期,菜肴略豐盛一些。歡送祖宗一般在晚上,事前按歷代先祖考妣名單,逐一書寫冥包,封以宴幣,在送祖時再唱名化紙,然后一路插香,燃放鞭炮,于村尾(頭)再擺供品、祭奠一輪,再放鞭炮,即算結束。在接、款、送三個時段都要潑水飯、打發野鬼。有祠堂的家族,接、款、送儀式皆于祠舉行,其它時間輪留供奉。在家堂,亦如儀祭祀。七月半以“狗舌粑”為“祖宗粑”,民間有“接時孖仔粽,去時狗舌粑”之云。
十、中秋節
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民間以鴨為牲供奉香火,晚間擺月餅水果、焚香供月神。訂婚“女婿”以鴨子和月餅到女家料節送禮,女家以草帽、手巾還禮。過山瑤認為中秋節是“民(漢)人節”,無節俗。窮人認為中秋節是“富人節”,而隨便過節。有民歌云“八月十五正中秋,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人吃月餅,憂愁的人吃芋頭”。1980年代以后、月餅樣式繁多,人們較普遍殺鴨子、買月餅,中秋節逐漸成為縣境瑤壯漢各民族統一節期。
十一、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史載文人騷客有登高之舉,民間卻認為是“小節”,無節日氣氛。1990年代以后,機關單位漸以重陽節為“老人節”,對退休干部,職工進行慰問。
十二、十月節
以十月初十日為十月節,俗稱“十月香”。在漢壯族中,早餐要吃“大肚粑”,晚餐殺雞宰鴨,菜肴較為豐富。各山區瑤族普遍認為是“民(漢)人節”,過如常日。1980年代以后,隨流入俗,漸興殺雞過節。
十三、小年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小年節,民間有“灶王日”之說,要在灶臺焚香供茶禱告一聲送灶王上天,到玉皇大帝殿前“述職”,匯報民間事情。栗木平地瑤將紅火炭放在碗中、滴入茶酒,以冒出燒氣,視為“灶王升天”。此后幾日人們拆舊灶砌新灶,打掃衛生。過大年時再焚香請灶王回來。
十四、大年節
以十二月最后一天為節,官方稱“除夕”,民間稱“大年夜”,“三十晚夜”或“過年”。進入十二月,農民按圩期連續趕圩,賣出貨物以后,購買諸如腐竹、粉條、海鮮、香料、香紙、蠟燭、茨菇、馬蹄、糖果、餅干以及蔬菜等類“年貨”,以備正月拜年和待客之用。給家人購買新衣新鞋以便拜年穿戴。進入十二月中旬以后,陸續“殺年豬”請客吃“老年飯”。然后釀封腸、掛臘肉,做糕粑,磨豆腐等,做好各方面的物質準備。凡欠債的盡量在十二月還錢,收租的也在年前,收齊租債好過年。
1、祭祀
過年如同清明節、中元節,祭祀祖先較為隆重,早上供茶、供糕粑,下午三時以后先供全雞、全魚、豬肉,再以熟菜供奉。同時以三牲供土地、豬欄、牛圈。曾在某廟許過愿的,要進廟酬愿。以石、水、火、木為養娘的,要親臨其地祭祀。
2、貼對聯
過年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換“香火紙”,在大門、灶屋貼對聯,在耳門、畜圈貼紅條,以祈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西嶺新合瑤無人寫聯、則于大門、耳門、豬欄、牛欄、水枧、石頭、古樹上貼紅紙以示喜慶。1980年代以后,漸興買對聯回家張貼。
3、吃年夜飯
晚餐時間要比平日早,再忙也要吃餐安然飯。菜肴也比其它節日豐盛,吃雞要以雞椎、胸肉敬老人,小孩吃雞腿。吃魚表示年年有余,有的還將魚尾貼在大門上,吃豆腐、腐竹,表示生活富足。煮飯比平日多,一定要剩一些,稱為“壓年飯”。過山瑤在吃飯前,先舀飯菜喂狗、表示敬祖,并以狗第一、二口吃的東西預測市價貴賤。大俍人必做一碗米散肉、表示不忘祖先。民諺“過年不洗克膝頭,吃飯過餐挨餓肚”,過年這天,一家老少都要洗一個澡,換上新衣過一個“干凈年”。
4、守年夜
晚上,一家老少圍坐火爐旁,大人們談“家常白”,總結一年的勞動成果或經驗,商議明年的“陽春”之計。小孩們則希望聽“講古仔”,或猜“秘子”。家長要給每個家庭成員發一個紅包,稱為“壓年錢”。子夜以后以雞叫為準,到堂屋放鞭炮,迎新年。過年守夜要燒一根大柴,稱為“壓年柴(財)”。睡覺前,要壅火留“火種”。
5、關公文化節
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二,系關公廟會日,恭城瑤族自治縣成立后又將其定名為“關公文化節”。恭城關公文化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辦,于1995年恢復,自恢復舉辦以來,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關公文化節由民間舉辦,屆時,尤其是大祭,數萬名群眾進行傳統民間祭祀活動,同時還舉行舞龍舞獅、排燈、桂劇、彩調、戲曲表演及山歌擂臺、武術、個人才藝表演和工藝特產商品展示等多種民俗民藝活動,慶典期間,均有5-8萬名游客來到恭城,與當地群眾一道參加祭祀活。
十五、盤王節
恭城瑤族歷來有過盤王節的習俗,各地日期不一,每三年五年一屆,舉辦日期為農歷十月十六,全村殺牛宰豬,隆重祭祀盤王,并抬盤王塑像出游,請道師做法事,同時開展演戲、撻鼓、唱山歌、搶花炮、舞龍舞獅等文體活動。2007年農歷十月十六廣西、廣東、湖南等“三省十縣(市)”聯合在恭城舉辦第九屆“中國瑤族盤王節”活動;顒拥膬热荩河嘘P縣代表隊文藝表演和游行、彩車游行等,參加活動的人數達數萬人次,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