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

          歡迎來到“中國瑤族文化網”!
          您還沒有登錄! 登錄
          |

          論構建雙語和諧對扶貧攻堅的作用

          點擊量:11 發布時間:2023年04月20日


           

          趙金春

           

          【摘要】: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為了實現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無障礙的互聯交流,國家需要有一種全民使用的共同語,即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國民素質和文化認同感。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大背景下, 發揮語言因素的作用,構建雙語和諧的語言關系,幫助各少數民族群眾提升普通話水平,以獲取更多的勞動技能,從而在經濟脫貧過程中實現教育脫貧、文化脫貧,最終達到永久性脫貧,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關鍵詞:雙語和諧;語言資源;語言扶貧;雙語志愿者 

           

          語言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扶貧是指將語言因素納入扶貧工作中,利用或借助語言來開展扶貧,助力扶貧——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胺鲐毷滓鲋,扶智應先通語”,而“通語”就需要在貧困地區進行語言扶貧,以提高貧困地區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盡早盡快脫貧。語言扶貧作為扶貧——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準扶貧的新時期被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一、扶貧攻堅主戰場分布與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分布重合,注定需要構建雙語和諧語言關系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約有6000萬人使用本民族語言,約有3000萬人使用本民族文字。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欠發達的邊疆地區。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選出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脫貧工作的重點。即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川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貧攻堅主戰場。從語言地理來看,在這14個特困地區中,有11個地區是涵蓋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區的,具體如下表所示

          名稱

          主要民族

          人口(

          少數民族人口占

          新疆南疆三地州

          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殼孜族、滿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烏孜別克族、鋦伯族、塔塔爾族等

          670

          93%

          西藏

          藏族、回族、納西族、怒族、門巴族、珞巴族等

          40514

          90%

          省藏區

          藏族、蒙古族、羌族、彝族、回族、苗族、傈僳族等

          200

          73%

          滇桂黔石漠化區

          壯、苗、布依、瑤、侗等

          2129.3

          62.1%

          武陵山區

          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

          1100

          47.8%

          滇西邊境山區

          彝、傣、白、景頗、傈僳、拉祜、佤、納西、怒、獨龍等

          831.5

          47.5%

          烏蒙山區

          有彝族、回族、苗族等

          2000

          20.5%

          大興安嶺南麓山區

          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等

          111.4

          13.3%

          燕山一太行山區

          滿族、蒙古族、回族等

          146

          13.3%

          六盤山區

          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等

          390.1

          16.6%

          秦巴山區

          羌族等

          56.3

          1.5%

          11個特困地區的共同特點是由于交通、信息較為閉塞,不少青壯年農牧民無法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進行基本的外部語言交流,普通話水平低下已成為阻礙他們生產生活技能和個人脫貧致富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1。

          二、“推普”工作在扶貧攻堅中取得可喜成就

          我國的“推普”工作,始于195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60多年來,“推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0年全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普通話的普及率是53.06%;2015年全國范圍內的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3%;時至2020年,全國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已上升至80.72%2。是《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以來,語言扶貧事業取得顯著成效。貧困群眾的普通話交流能力明顯增強,職業技能大幅提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但是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所列選出的14個集連片特困地區里,普通話的普及率遠遠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顯然,現階段提升貧因農村和民族地區群眾的普通話水平是實現知識學習和其他技能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

          三、雙語和諧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分析

          (一)語言資源與經濟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是一種資源,這一概念20世紀70年代由外國人Jernudd B和J.Das Gupta首次提出來的。我國的孫宏開、李宇明、徐大明等專家語言資源方面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他們研究的成果無一例外都強調語言是資源,具有重要的潛在經濟價值,能夠產生社會效益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效益。著名的語言經濟學家Fishman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指出:“一般說來,比起語言異質性(多樣性),語言同質性(統一性)往往更多地與國家的‘好的’”和‘合意的’”特征相聯。語言上同質的國家往往在經濟更發達,教育上更先進,政治上更現代化,政治意識形態上也更穩定和牢固!3劉金林、馬靜兩位學者對在對廣西邊境民族語言研究的時候也認為“多語技能和勞動者收入之間呈正相關關系!4這一研究成果表明,語言能力尤其是通用語能力和多語能力與工資收入有直接關系。開展語言扶貧十分重要。

          (二)構建雙語和諧關系,助力精準扶貧。國家民委、國家教育部緊扣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為主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構建雙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學習使用為抓手,以人才培養培訓為支撐,以服務地方和基層為落腳點,啟動全國雙語和諧鄉村(社區)試點工作。于2015年,選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馗塘村等7個全國首批雙語和諧鄉村(社區)建設單位,2017年又選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等9個全國第二批雙語和諧鄉村(社區)建設單位;立足鄉村(社區)開展雙語示范點建設工作,引導各民族群眾通過互相學習語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進而實現感情相通、心靈相通,增進民族團結為目標。構建雙語和諧關系,服務民族工作、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三)雙語志愿者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勞務輸出是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背井離鄉的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貢獻者,也是國家國家建設的貢獻者。由于他們所掌握的普通話和勞動技能有限,在城市里務工過程中遇到許多的困難。對于貧困地區、貧困家庭來說,他們的通用語言能力往往是較低或沒有的,而提升他們的通用語能力則有助于他們走出貧因。2017年,國家民委辦公廳、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文明辦秘書局、教育部辦公廳、團中央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工作的通知》(民辦發2017〕160號)和《關于印發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建設名單的通知》(民辦發2018〕71號)等文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工作。

          2018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延邊大學、云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和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6所學校獲批全國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建設單位;2019年又增加了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大學參與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建設工作。廣大志愿者堅持以“服務少數民族群眾,服務邊疆民族地區,促進民族團結”為奮斗目標。在校內,面向各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學習幫困、心理輔導、融入引導、、就業支持等活動。在校外,面向社會積極開展語言翻譯、普通話培訓、政策宣講、支教支醫、扶貧幫困等各項服務工作,為不通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進城務工、經商人員提供志愿服務。蘇州大學的好經驗是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聘請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為新疆籍務工人員提供包括普通話培訓、語言翻譯等志愿者服務。蘇州市民宗委從2017年春季開始,對新疆來蘇務工人員進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每年一期,每期受培訓人數達多200人。取得了良好社會的效果。2019年6月14日,國家五部委蘇州大學成立全國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以及依托全國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這個國家級載體,也為各族大學生成長成才搭建舞臺,為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實踐樣本。

          (四)創新技術在語言扶貧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在語言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開發出語言產業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目前,全國各地都開發有一些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學習者的電子書、電子語言產品和簡單實用的語言APP等學習軟件。例如貴州省開發的語言扶貧產品中,把《扶貧常用語》編成侗、苗、布依、彝等五個語種的書面教材,每一篇課文都配有一個二維碼,個人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獲得語音授課。貴州省民宗委還開展與普通話同內容的民族語言水平測試。對民族地區基層干部開展互相學習語言,用助力精準扶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廣西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區語言資源豐富,可供開發的語言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多樣化的地方語言藝術和民俗節日中,如山歌、地方戲曲、壯族三月三歌節、歌會等。這些語言資源如果利用得當,將可以吸引游客,創造不菲的經濟價值,助力當地扶貧”5。

          四、結束語

          語言扶貧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艱巨任務。語言扶貧不是消滅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而需要在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民族語言資源多樣性之間尋求雙語和諧發展的途徑;打破貧困地區與外界開展信息溝通和產品交易的語言屏障,以民族語言促進普通話學習,幫助各少數民族群眾提升普通話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等多種路徑激發語言的經濟活力;促進人力資本積累與提升,助力就業創業,最終達到全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為此,國家需要強化民族地區的語言培訓。一是要在貧困地區開展雙語志愿者服務團工作,逐年提高普通話水平。二是要建立長期有效的評估機制,因地制宜設置達標指標,對基層干部開展民族語和普通話水平測試。三是要引入監督機制,把掌握少數民族語言能力和普通話能力,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基層干部的績效考核任務之一,以提高基層干部的語言扶貧意識。四是開發貧困地區進行語言文化產品。增加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參加語言培訓的機會,構建全民雙語和諧語言關系,助力精準扶貧。

           

          參考文獻:

          1王春輝,論語言因素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江漢學術》2018年10月第五期;

          2鄒碩, 2020扶貧日語言扶貧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行,《中國日報》中文網,2020年10月19日;

          3陳慧,桂西南精準扶貧視域下的語言服務,《教育觀察》,2019年第40期;

          4劉金林、馬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實證研究——以廣西靖西市為例》;

          5陳慧,桂西南精準扶貧視域下的語言服務,《教育觀察》,2019年第40期。


          91直播软件
          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