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發展,是極為艱難而復雜的課題。特別是對于瑤族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我們無法從文字記錄的角度直接尋找歷史時空的瑤族傳統音樂發展軌跡。但瑤族民歌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流傳與發展,就如激流的石頭總是偏圓而找不到棱角,那是因為它曾經從上流走來,也遇到了不同情形的砂石碰撞的結果,所以,瑤歌的無跡可尋也許就是她的歷史信息。其實每一種文化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都會像河石一樣通過不同的方式留下印記,當然也會以新的方式走向未來。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努力讓她現在的完整,不會像河石一樣最后成為散落在四處的沙粒,而是沿著有跡可尋的方向變得更有光澤。本文以乳源瑤族民歌為例,探討瑤族民歌文化的傳承發展。
一、乳源瑤族民歌,瑤族文化歷史及音樂藝術的綜合體
乳源瑤族居住地(據全世界瑤族“過山榜”記載),是世界瑤族的祖居地之一。勉語系過山瑤山歌,按照唱法,分為嘔歌、念歌、說唱結合,從內容來分,又分為以《十二月花》為代表,瑤語叫“數花歌”,又被稱這“賽花柄”,是漢語“賽過花朵的語言”的意思。國內外過山瑤山歌音調都有相同之處,但乳源過山瑤的山歌多為吶喊形式的,同時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念歌、另一種為喊歌,念歌小聲領唱和傳授時用,喊歌則由山林或對唱逐漸形成日常對歌的歌唱形式,幾迳礁韪柙~分兩大類,古典歌詞,即興創作的歌詞。古典歌詞用漢字記載的大歌書共兩千多首。早一代瑤歌藝人,即歌姆,均能背上幾百首,F今中青年瑤歌民間愛好者極少數能背唱,大部分都演唱現代散歌,散歌是即興作詞即興演唱,所唱的反映現實生產生活的山歌。因此,掌握古典瑤歌的民間藝人,多為主持傳統儀式的師爺,以及儀式中的歌姆。古時瑤人賽歌三天三夜,以歌來談古論今,以山歌談情說愛,幾鍥]有文字,漢字歷史書中很少記載,尋找、探索和了解瑤族,只有在山歌和習俗中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歷史足跡。因此,《瑤族民歌》涵蓋了“開天辟地、世界由來的創世歌”:第一平王造得地、第二高王造得天,高王造天蓋不過,立轉地王蓋過天……”;①還有敘述民族歷史傳說的《天大旱》:
仙人腳下千條路,千條路口到龍灘。仙人坐落龍灘口,長年出來天大旱。寅卯二年天大旱,深山竹木盡蕉枯。到處深坑無水流,到處深潭無細魚。到處官倉無粒米,一秤稱來走兩錢到處學堂無本書。寅卯二年天大旱,格木樹頭出火煙。蕉木將來吹出火,水底青苔出火煙。寅卯二年天大旱,四角龍門出火煙。四角龍門無水流,旱到黃龍走上天。寅卯二年見怪路,三條生上四條來。三條生上妖怪路,四條生下引怪明。莫怪歌詞相說報,籬根壁上出蕉花。寅卯二年豬出角,北斗二年雞出牙。寅卯二年見大怪,北斗二年見怪盛。
另外還有《葫蘆曉》、《洪水發》等,以及觀察天文地理、發現自然利用自然的經典唱詞,甚至有反映反封建、反抗壓迫,敘述民族斗爭史的戲劇式唱詞。因此,瑤族民歌著稱瑤族的《詩經》,是瑤族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是瑤族音樂文學藝術的集成。
二、瑤歌文化特點
瑤族民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反映瑤族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成員之一的民族審美情趣,也體現了瑤族的民族特性,其表現形式折射著瑤族傳統的生活環境與民族生存狀態。特定的生存發展環境鑄就了瑤歌的歌唱性的特點。筆者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單一旋律高聲調。原生態的瑤歌,主要與口頭相傳,沒有專業人曲譜,節奏相對自由,因為主要用于交流,所以旋律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以啊,嘔,啊,哎四大修飾音階開頭與結尾,其次把所表達歌詞內容安排在音階中,使音和詞融為一體,變成了音韻獨特的瑤族山歌。單一旋律卻不乏聲調高,男聲高亢,女聲尖銳,普通人難以掌握。
二是具有特定的“口令”功能。在豪強四起、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不斷打壓、甚至征伐的年代,由于受歧視與壓迫,瑤族人為了求得民族生存的一線生機,四處遷徙,甚至為躲避官兵追殺,防范強盜掠奪與迫害而往深山密林中尋找生存空間。據老人家們了解,瑤族人民無論是遷徙還是在深山生產勞動中,往往通過向遠方以謳歌的形式進行民族內部交流,分辯敵友,甚至防范猛獸。以謳歌的形式在兇險生存環境中防范風險,同時達到狩獵合作或生產勞動交流的作用。
三是反映了瑤漢文化交融狀態,幾迦擞捎谒奶庍w徙,甚至在某個時期與客家人形成同進退、同路線或相互交錯的遷徙歷程。在民族生存發展的區域與客家人有著長期交往,甚至相互雜居,在共同的地域環境相互融合,文化互相影響。特別是瑤族人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在利用漢字記錄瑤族經書、瑤歌唱詞,因此,在瑤歌傳唱與發展過程中,無疑吸取了客家山歌的某些內容和形式,或借用,或諧音,或者通假字,有助于發音等等,所以這就為什么古瑤語的唱法,歌瑤語中會有客家的發音。
四是再現了生存發展環境。瑤族民歌音色高亢,尖銳,嘹亮,悠長。體現了瑤族在告別漫長遷徙,定居深山后的音樂發展特點。作為大山出生的兒女,瑤族人民在四面環山,與世隔絕,崇山峻嶺中,爬山涉水中守護相望,以高聲吶喊、高聲謳歌為信息通訊的生產生活背景,鑄就形成了瑤歌以高亢為主的特征。而大山里的山與水,賦予了祖祖輩輩人們嘹亮的歌聲與靈氣。
五是體現了習俗風情。原始宗教是音樂起源的原因之一,幐枰卜从沉似湓诿耖g信仰方面的重要功能與作用。同時也是瑤族是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溝通和娛樂的一種生活習俗。在舊社會,山區里的自然環境,瑤族人刀耕火種,砍木伐林,或捕魚狩獵……外,沒有更多的娛樂方式,而瑤歌成了瑤族人民為紀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樂,傳情,或驅趕孤獨和心魔,以祈求借助山外神靈,感動野鬼恩賜神力,并對美好生活向往,自娛自樂,增添很多生活樂趣的工具。
三、瑤族民歌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
乳源瑤族自治縣的瑤族都屬過山瑤。過山瑤之中也分東邊瑤和西邊瑤,東西兩瑤的語言都相通,但“后來語”有方言之區別,西邊瑤的山歌已失傳,東邊瑤山歌老化殘缺,由于現代信息化的各種高新知識技術代替,東邊瑤的山歌臨近絕亡。導致現今乳源瑤族民歌傳承狀態不容樂觀。
一是體制化傳承管理模式與社會動態發展不相適應。體制化傳承保護模式存在人才隊伍管理的機制不全、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年輕力量“轉業”頻繁,后備力量難以發展。加上體制化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能緊守傳承工作的極少,有情懷有擔當且能術業專攻的人才匱乏。制度設計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與民間的動態變化不相適應,宣傳形式與群眾需求不相適應,培訓推廣手法與時代發展要求、社會大眾需求不相適應。導致瑤族民歌傳承發展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是大眾對瑤族語言文化缺乏了解。瑤族語言分現代瑤語的白話文,和古時候的古瑤語,也就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普通話和古代的文言文。原生態的山歌唱詞用言與傳統祭祀儀式沿用的是古瑤語,而瑤族社會日常交流則是用瑤語中的“白話文”,F今瑤族人中,除了師爺及歌姆,能聽懂古瑤語的極少,產生了現代瑤語的“白話文”才是瑤話,古瑤語不是瑤話的種種爭論。
三是缺乏體系化記錄研究。瑤歌最原始由于是一種交流溝通工具,沒有穩定的節奏,更沒有本民族專業音樂人士去去曲譜和記載,大部分通過口傳相授,或者后續記載的詞有所偏差。雖然不乏專題的搶救性記錄或課題研究,但記錄不全面,斷章取義多。研究不夠深入,蜻蜓點水多。缺乏系統性、專業性于一體的記錄與研究,傳承工作缺乏體系化的理論支撐。
四是體系化傳承機制有待建立。學瑤歌從經典的古瑤語唱詞開始,經典唱詞如古文言文般內涵豐富,但需要長期的學習熟念。而歌唱性的瑤歌音調很高,音色尖銳,甚至比現代聲樂中的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音調,音頻還要高,一般人難以接受。而傳統瑤歌不像現代歌曲有固定的旋律,任何一次對原歌的重唱都可能會有所不同,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摸清門道才明白,而且會唱瑤歌的老人家缺乏總結分析能力和教學理論。因此,實施體系化的傳承教學機制,是瑤族傳承發展的需要。
四、當代瑤歌傳承的意義
當今現代社會娛樂方式五花八門,需要長時間學習原生態瑤歌,已經不是現代人所需的娛樂方式。原生態曲調的單一,使得現代人感覺枯燥乏味,導致瑤歌缺乏受眾率。但瑤族民歌經歷漫長歷史形成的藝術形式,有她獨特的發音技巧,難以掌握正是瑤歌的成功法則。因此,缺乏受眾率并非瑤歌在當代失去了傳承發展的價值。
(一)瑤族民歌是瑤族音樂文學藝術的集成。瑤族民歌不僅集說、唱一體的藝術,也是瑤族集民間傳說、歷史記錄、生產生活積累于一體的口傳相授的文學藝術,更是瑤族的戲劇性藝術,是瑤族音樂文學藝術的綜合體。傳承瑤族民歌文化,有利于維護中華文明文化多樣性,瑤族民歌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學價值極為豐富,對于研究瑤族歷史甚至中華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有意義。
(二)瑤族民歌是民族文化瑰寶。正如京劇是虛實結合、夸張寫意,瑤族民歌無論是歌詞還是唱法,虛實寫意中敘述縱橫千古的美麗傳說,簡單的韻律中唱出無限的人間音符,一個人可高可低、可洪可沉、可呤可念更可高亢無比,特殊的發聲表達著豐富的情感世界,唱出的是整個民族的斗爭史、遷徙史和文化史,是數代瑤族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
(三)瑤族民歌承載著全世界瑤族的精神家園。瑤族民歌承載著國內外瑤族的共同語言和民族情感,是海內外瑤人溝通的文化橋梁,維系著世界瑤族共同的精神紐帶。因此,傳承瑤族民歌不僅有利于深化全國瑤族地區文化交流,促進各地瑤族人民的感情,增強民族認同感。同時有利于構筑世界瑤族的精神家園,有利于凝聚中華傳統文化朋友圈,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寶貴的民族文化支撐。
(四)瑤族民歌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瑤族民歌是中華文化圈中的音樂藝術、文學藝術、戲曲藝術的特色組成部分。傳承瑤族民歌文化,有利于維護中華文明文化多樣性,瑤族民歌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學價值極為豐富,對于研究瑤族歷史甚至中華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有意義。
五、瑤族民歌傳承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堅守初心,留下根本。首先要理清為誰而創新,即以人民為中心;再就是以什么為方向,以人民為需求的創新;如何創新,守住核心,避免在創新中的倒退,尊重傳統文化之根,避免在創新扭曲。避免像現代某些京劇表演:故事在哪朝時代就穿哪朝時代的服裝,違背了歷代藝術家建立起來京劇的藝術法則。要尊重瑤歌的原生藝術形態,避免片面的創新的扭曲文化,侵蝕文化。
(二)堅持原生,內聯外引。與生具來的文化血脈以及從小耳熏目染,是包括民間藝人在內的瑤族原土音樂藝術人才獨有的優勢,瑤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主體力量在于瑤族本民族,中堅力量仍然是瑤族的傳承群體以及音樂藝術專業人才。無論是研究或是傳承創新發展,要將培育本土力量、瑤族力量作為首選。同時也要積極加強與國內外音樂界的合作,借鑒成功經驗,以包容之心引入多元的音樂藝術人才,深化交流合作,為瑤族民歌的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新思想、新動力。
(三)放遠未來,加強研究。要放眼過去來未來,立足于全世界瑤族社會,古瑤語原生態唱法,在海內外瑤族社會的傳承已面臨危機。特別是至今還沒有人研究證實具體的發聲方法,所以非常值得考究。再者,瑤歌已不是單純儀式活動的一種形式,它還是瑤族人民席地而坐,飯桌上交流……等等調節氣氛的一種娛樂方式,可以給生活帶來多姿多彩的樂趣。研究瑤族民歌,記錄瑤族民歌,要找源頭,抓軌跡,找背景,從歌詞到內涵,細微入致。
(四)從小抓起,全面發展。要從根本抓起,從源頭抓起,從領域抓起,抓娃娃抓起,從頂層設計抓起,從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抓起,走戰略性、體系化、跨領域、全民參與的長遠之路。建立傳承創作支持機制,鼓勵支持瑤族現有的音樂專業人才進行在傳統瑤歌的核心基礎上進行瑤歌新創,讓社會、讓校園有作品傳唱,從經典學起,植入校園,幼兒園,在他日孩子們長大之時,便是瑤歌盛開的日子,瑤歌傳承,永遠長青。
(五)社會創造,全民創新。當下的許多官方主辦的群眾文化藝術作品評比,真正來自民間的并不多。高手在民間,要讓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真正成為鼓勵民間創作的平臺。破除長期以來文藝評比的格式化、符號化,讓傳統文化創新創意化蓄能得以釋放。要從服務的導向思維,設立鼓勵投資負面清單的扶持甚至于加以獎勵機制,激發體制外專業人才、民間藝術家、民間力量的創作創新活力,讓社會力量成為瑤族民歌傳承創新的主體力量,形成自覺行為和積極行動。
結論:當下,文化創新發展已進入新時代,瑤族民歌也傳承迭代是不爭的現實,傳承迫在眉睫。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主體力量,均要積極面對,努力破解難題,幾迕窀璧膫鞒袆撔掳l展任重道遠,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文化發展背景思考瑤族民歌的傳承與繁榮發展之路。堅持原來原生態的基礎核心上去改良和發展,凸顯瑤族民歌的深厚內涵,彰顯民族特性,使瑤歌在新的時代以絢麗的民族風綻放光彩,重新走進尋常百性家。
參考文獻:
1.《盤王歌》(盤才萬、房先清、李默、林炳熙)第3頁
2.《乳源瑤族調查資料》(李默、劉耀荃編)199頁:《廣東北江瑤人的傳說與歌謠》(作者:劉偉民)
本稿來源于《瑤學論叢》第四輯 作者:鄧雄華 盤招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