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

          歡迎來到“中國瑤族文化網”!
          您還沒有登錄! 登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中的瑤族民間文學研究

          點擊量:3492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06日

          內容摘要:瑤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成員,有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人類精神文明中建設可以找到其科學的定位,而且在民族學、倫理學、紅色文化傳統教育、民俗學等各個方面都蘊含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

          關鍵詞:瑤族;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價值

           

          20065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成十大類,即:一、民間文學;二、民間音樂;三、民間舞蹈;四、傳統戲;五、曲藝;六、雜技與競技;七、民間美術;八、傳統手工技藝;九、傳統醫藥;十、民俗。由此可見,民間文學類作為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排在這十大類的第一類。盡管后來在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對這些分類又作了適當的調整,但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保持不變。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每個民族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特別豐富,而且還蘊含著多個層次和不同方面的學術價值。為此,我們試以瑤族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就其學術研究價值做一些粗淺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行家批評指教。

          一、瑤族的民間文學體裁分類及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定位

          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分布面比較廣的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國內的廣西、云南、湖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以及境外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現有人口約300余萬人,幾逵捎谥刀,方言土語復雜,在居住分布上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等特點,民間文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從體裁上分,有民間口頭韻體文學,如民間歌謠、敘事長詩、古史歌、諺語、謎語、歇后語等等;民間口頭散文體文學,如神話、傳說、故事等等;民間口頭說唱文學,等等。在這些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有影響的主要有古史歌《密洛陀古歌》、《盤王大歌》、《桂北瑤民起義歌》、《歌唱趙金龍》、《瑤族苦難歌》、《聯誼信歌》、《趙玉林歌》、《甲子歌》、《情歌》、《立傳歌》、《祭神歌》、《婚姻歌》、《生產勞動歌》、《時政歌》、《“讀焚”古經辭》、《射巖箭》、《神話故事》、《民俗故事》、《歷史典故傳說》、《歷史人物傳說》、《童話故事》、《石牌話》、《地方風物傳說》、《神話傳說》、《祭祀辭》、《祝辭》、《諺語》,等等。

          這些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學內容,決定了它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多方面學術價值以及在人類精神文明中的科學定位。

          (一)母語文化的民族性定位

          民族性也是它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精神文化的獨特性,同時在母語文化中也體現出“我者”與“他者”所不同的獨特性。如我們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對當地白褲瑤的民間口碑古籍歌謠進行調查記錄時,這里的老人們介紹說,他們這支瑤族現在還流傳有《喪葬開路歌》、《婚嫁送別歌》、《銅鼓木鼓起源歌》、《“油鍋”祭祀辭》等等,但從瑤語的表達中,這些歌的名稱表達是與漢語的表達是不一樣的:《婚嫁歌》在瑤族語言中稱為[ʦao53ntei33tou33],這里的[ʦao53]“歌”,[ntei33tou33]“烤火”,這首歌的準確譯法應當是《火塘歌》,也就是嫁女時所舉行的婚嫁送別歌!秵试衢_路歌》則分成幾個部分組成,一是[pu53tɕi33nau21355],即“給死人開路”,這里的[pu53tɕi33]“開路”,[nau21355]直譯為“人死”,意譯為“給死人開路的儀式歌”;二是[nthou33ntou53],即“解蔴歌”,這里的[nthou33]“解開、解除”之意,[ntou53]則指我們用來制作衣服裙子時的蔴類植物;三是[nam33ȵɔ213vo33],“交牛歌”,這里的[nam33]“交代、給予、送給”等意思,[ȵɔ213]“水!,[vo33]“黃!,等等。

          要體現出“我者”和“他者”的不同,我們認為只有母語文化中的民間文學呈現出來,我們的民族性定位才有說服力,才有自己的獨特性特色依據。

          (二)不同支系文化豐富性的準確定位

          瑤族在漢藏語系中按照語言分類主要由苗瑤語族的苗語支和勉語支以及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拉珈語三個部分組成:勉語支又稱瑤語支,有四個方言、九個土語,即勉方言(其內部包括廣滇土語、湘南土語、長坪土語、羅香土語等4個土語);金門方言(其內部包括滇桂土語和防海土語兩個土語);標敏方言(其內部包括東山土語、石口土語、牛尾寨土語等3個土語;澡敏方言。苗語支的布努語有三個方言,即布努方言(其內部包括東努土語、努努土語、布諾土語3個土語);包瑙方言;努茂方言(其內部包括努茂土語和冬孟土語兩個土語),此外,由于“原布努語的巴哼、唔奈、尤諾和炯奈四個方言不是從原始布努語中分化發展而來的,它們與原布-瑙方言都是從原始苗瑤語族苗語支分化發展而來的”,在苗瑤語方言的歸類中另“作為瑤族語言系統中的幾種獨立語言”。自稱為“拉珈”的瑤族屬侗水語支系,俗稱“茶山瑤”和“那溪瑤支系”,主要分布在廣西的金秀、平南和蒙山以及湖南省的洞口縣等地,幾逭Z言的多元性蘊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多樣性,而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需要在多種類型中準確定位,避免以偏概全,以一地或某一支系中某一種民間文學定位為代表整個民族的非遺文化現象。

          (三)民間口頭文學中的紅色文化定位

          20世紀203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在左右江革命老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創建了紅七軍和紅八軍,當時的很多瑤族與壯族、漢族和苗族同胞一起參加革命,流傳在廣西革命老區的紅色歌謠就有很多瑤族的民間口頭歌謠。如在廣西東蘭縣瑤族山歌《瑤苗壯漢一條心》這樣唱道:“千條槍桿劈空起,瑤苗壯漢一條心;跟著拔哥生死戰,豺狼虎豹消滅凈。萬桿紅旗出山林,槍口對準白匪軍;沖鋒陷陣把命拼,各族人民享太平!而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老根據地的《西山瑤族革命歌謠》則是這樣唱的:“民國十八年,西山鬧革命;山上架石頭,山腳安火炮;人民團結緊,好比西山石;敵人來侵犯,總是逃不了。民國十九年,人民很苦難;敵人來犯我,到處燒殺擄。民國二十年,右江大革命;據地在東蘭,師長韋拔哥;痛苦的瑤民,心心向著黨;組織自衛隊,嚴守西山崗;軍民戰術高,勝利接勝利;革命意志堅,勝利在眼前!從這些歌謠中我們看到,“瑤苗壯漢一條心”的“石榴子”精神與“各族人民享太平”的革命“初心”都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這些具有革命性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是瑤族同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得始終”的精神動力,是瑤族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永遠都在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保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一個文化定位。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所進行的選擇性定位

          在瑤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無論是韻文體的口傳歌謠,還是散文體的民間故事傳說,都蘊含有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豐富內容的追求與踐行。正如《千家峒歌》所描繪的“祖先住在千家峒,四周高山團團圍,峒中良田幾萬畝,山林密茂土地肥。耕山耕地五谷收,生活過得好富華;瑤人住有千把戶,歌堂不斷真逍遙!這是一種對富裕生活的追憶與向往。而在瑤族的《石牌話》中則是這樣唱述的:“瑤山二十四花山,我們三十六瑤村;木置牌,造村社;三家為一村,五戶為一寨;立得十二條三多(‘三多’是瑤語,即指‘法規’之意),制成十三條俄料(‘俄料’是瑤語,這里翻譯成漢語即指‘法治的條款’);朝還朝,瑤還瑤;人人安分又守己,個個守己又安分;誰個若亂搗粑粑(‘搗粑粑’指“胡作非為”之意),作惡行兇天不饒,誰犯三十三天法,誰亂九十九地規;把他燒成銅,將他化成錫;我們同心又同德,瑤家世代保平安!這些同樣體現了瑤族民間對法治社會的遵循與維護。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而且大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里所反映出來的理念和思想相一致,因此,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瑤族民間文學類的導向定位,對弘揚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引導瑤族人民自覺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有極其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瑤族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價值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中國學者認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與人類的相互關系中!人類口頭的民間文學亦然。在我們看來,這種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講,有民族學價值、倫理學價值、革命傳統教育價值、民俗學價值等等。在此,我們就其中的一些學術研究價值試簡要地概述下。

          (一)民族學價值

          瑤族作為一個古老的人類文化共同體,不僅有自己的本民族母語,而且在口頭的民間文學中也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從瑤族古歌《密洛陀》中,我們就可窺視到它所具有的多重民族學價值!睹苈逋印肥窃谑智f重肅穆的祭祀儀式活動中唱誦的,因此在名稱和內容結構上都承載有瑤族布努支系深厚的民族文化特點。首先從名稱上看,“密洛陀”指的是古老的女性祖先神!懊堋痹诂幷Z中是對老輩女性的尊稱,漢語直譯有“娘、媽、母親”的意思,但由于古歌是在祭祀神靈的宗教場所吟誦,不可以用單音節詞來表達,否則被視為對祖先神的不敬,而必須要以雙音節詞“密本”、“密陽”的讀音形式在古歌中出現;“洛陀”語義也是重點在“洛”這個讀音上,有“老”、“長輩”等意思,也是由于在宗教場所念誦,同樣要以“洛陀”、“洛西”的雙音節讀音形式出現!懊苈逋印痹诜Q謂上是“密本洛西”、“密陽洛陀”的簡稱。同時在生理性別的身份上,“密洛陀”是瑤族的一個女性祖先神。就其名稱而言,這是一首形成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古歌。同時也反映了瑤族早期社會發展中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其次,《密洛陀》古歌反映了瑤族人民對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原始認知,并從人類及萬物的起源中將早期瑤族的“文化遺留”通過古歌誦唱的方式傳承著自己的母語文化。在古歌《密洛陀》中就曾如此敘述道:“拿蜂仔來造人,用蜂蠟捏頭,用蜂蠟捏手,用蜂蠟捏腳,捏成了人樣,捏了一個又一個,放進瓦缸里。/密洛陀在缸邊:‘如果是雞仔,二十天才生;如果是狗仔,兩個月才出世;如果是馬仔,十二個月才生;如果是牛仔,十個月才出世,如果是人仔,九個月才生!/到了九個月,密洛陀去種地,九兄弟在家,聽見瓦缸里有哭聲。/九兄弟打開缸子,蜂仔已成人,有男又有女,個個白又胖。/密洛陀回來了,九兄弟對密洛陀講:‘蜂仔成人啦!’密洛陀打開瓦缸,人仔動手又動腳,密洛陀心高興,密洛陀心歡喜。密洛陀拿飯喂人仔,人仔不吃飯;密洛陀拿酒給人仔喝,人仔不喝酒。密洛陀叫來咪令,咪令胸前有兩個凸凸,凸凸里有奶水,咪令用奶喂人仔,人仔吃著奶,一天天長大。/風吹過楠竹,楠竹吱吱響,人仔聽見竹枝聲,學會把話講,人仔講話不一樣:有的講漢話,有的講壯話,有的講瑤話。/密洛陀送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婚,藍和羅成雙,韋和蒙結對,姓藍到涅貨涅東,姓羅到坡山坡之,姓蒙到坡細坡蒙,姓韋到可昌可所。從這段古歌里我們看到,瑤族人認為,人類的祖先是由蜂蠟捏制而成的,同時也傳遞了飼養蜂蠟的鄉土知識。古歌還透視出這樣一個信息:盡管人類說著不同的語言,歸附于不同的宗族,但都是由祖先神“密洛陀”創制而來的,都有著相同的命運共同體。

          (二)倫理道德價值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倫理道德觀念的價值體系,并以此構成該民族所固有的意識形態。“有民族就必然有道德,沒有道德的民族是沒有的,一定的道德形式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民族形式之中!也就是說,這種倫理學價值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習俗禮儀、族際交往、團結互助等各個方面,在具體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同樣普遍存在。如在民間傳說故事《白褲瑤族的蜘蛛圖騰與傳說》是這樣去表達他們的感恩思想:在很早以前,瑤族人就居住在長江流域以南的地方,這里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瑤族人在瑤王“義勇”的帶領下經過長期開墾,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安居樂業,農忙種田耕地、農閑上山圍獵,得到了天朝皇帝稱為“先有瑤人,后有朝臣”的高度贊譽,并賜給“義勇”一枚方形印章作為“印信”掌管地方權力的依據!傲x勇”通過“印信”來對瑤族的社會生活進行加強管理,瑤族同胞的生活也在有條不紊中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同時也引起了地方土司和外族人的嫉妒。于是,地方土司便聯合一些惡霸勢力強行侵占瑤族的田土,并搶走了作為印信的方形印章,幾迦嗽跓o可奈何中攜家帶口外逃,而這些追兵也一直窮追不舍,瑤族人逃到一個大懸巖的山洞里躲難時,追兵也隨后趕到,但看到洞口掛滿了很多蜘蛛網,便認為里面沒有人,瑤族人為此逃過一劫。為了感恩蜘蛛編織的網封住洞口讓瑤族人幸存下來,瑤族人無論在什么場合都不會隨意傷害蜘蛛,而且還形成了保護蜘蛛甚至將蜘蛛作為生命保護神來加以崇拜。每當家里的小孩受到驚嚇生病時,通常都會請祭司到山上去“喊魂”,然后用樹葉將一只蜘蛛小心翼翼地包好帶回家放到病人的身旁,用蜘蛛來代表“生命的靈魂”使病者“依附”,讓其“靈魂”得到“回歸”,并在這一圖騰動物的護佑下“幫助”病者早日恢復健康。類似的感恩故事還有很多,如《瑤山白褲瑤族“長席宴”的起源》、《谷種從什么地方來》等等,都反映了瑤族人對自然萬物的感恩思想。除了對自然萬物的“感恩”之外,瑤族人的民間口文學中還有許多反映“誠信”、“與人為善”、“尊老愛幼”、“勤儉善良”等內容,這些倫理道德思想,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革命傳統教育價值

          瑤族分布較為集中的黔桂滇粵湘接壤地帶位于20世紀30年代前后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特別是左右江革命老區,如今在當地漢族、壯族、瑤族、苗族等民族中流傳下來的革命歌謠,對教育當代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有著不可缺少的革命傳統教育價值。在1993年出版的《都安瑤族自治縣志》收錄的瑤族民間歌謠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民歌,如:“支支粉槍怒火兇,門門土炮好威風,把把大刀閃閃亮,壯瑤團結縛蒼龍!庇秩纾骸白詮某闪⑻K維埃,瑤民個個笑顏開,翻身解放得平等,騎馬出弄上街來!痹偃纾骸坝医闪⒓t七軍,為了百姓打豪紳,古弄瑤友扛梭鏢,殺雞飲血去當兵!等等。在2003年出版的《巴馬瑤族自治縣志》中也收錄了很多類似的革命傳統教育歌謠,如:“刀架頸來眼不眨,要行共產不怕殺,蓮藕折斷絲還在,韭菜割了又發芽!/“西山頂上有蜜桃,要想摘桃莫怕高,要想翻身就革命,快跟拔哥打土豪!庇秩纾骸俺藳鱿肫饦湔陉,穿衣想起種棉人;瑤家翻身分田地,咉啰——,耕田想起紅七軍。西山楠竹根連根,架上葡萄藤牽藤;紅軍瑤家同播種,咉啰——,種下禾苗綠茵茵。大雁展翅向北飛,紅軍遠征殺敵人;瑤家美酒捧在手,咉啰——,盼著紅軍來嘗新。等等。這些內容豐富、文化厚重的民間歌謠不僅體現了老區瑤族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緊跟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人民政府干革命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反映了貧苦瑤族同胞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的深情厚誼,將這些紅色歌謠與左右江革命遺址、紅色歷史文化博物館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激勵后人奮發向上,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在我們今天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四)民俗研究價值

          民俗文化作為“民眾的知識”或“民間的智慧”在民俗學的名稱定義中被譯稱為“關于民眾知識的科學”。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分類中,“民俗”與“民間文學”一起成為一個專門的類別,幾宓暮芏鄠鹘y節日、人生禮儀、服飾、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都穿插有相應的民間口傳歌謠和故事對這些民俗文化事象進行“合理”的闡釋。如湖南省寧遠縣里溪一帶瑤族聚居區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過半年節》、廣東省連山一帶瑤族每隔三至五年在農歷十月十六舉辦“耍歌堂”民俗活動、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一過“趕鳥節”等等,都有相應的故事傳說對這些節日來源進行“合理”的解釋!哆^半年節》的傳說是這樣講的,瑤族人生活在大山里,長期整天整年都在忙于狩獵和耕種田地,把祭祀神靈的事情搞忘記了。那些神靈們享受不到人類敬供的祭牲和香火,便到玉帝那里告了瑤人一狀,于是玉帝便派了管瘧疾和發痧的兩個神靈進入凡間殘害瑤人,又害怕把瑤人害絕了以后再也享受不到人們敬供的祭品,讓這兩個害人的精靈在過完瑤年后就離開瑤山。兩個瘟神來到瑤山,伸手抹這個抹那個,那些被抹的人隨即遭殃生病死去了。然而這兩個瘟神又搞不清瑤族過年的具體時間,這樣一直折騰到了五六月間,幖胰酥乐灰^完瑤年瘟疫就會消除,于是便商量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給土地公公過生日時隆重一點,以此假借為“瑤年”讓瘟神離開。節日這一天,十二姓瑤族人會聚到土地廟里殺雞殺鴨、屠豬宰羊,燃放鞭炮、唱誦節日歌謠,按照過“瑤年”的方式過起節來。但這兩個瘟神還是不相信,說是瑤族過年要吃蘿卜、地上要有白雪,他們的猜疑被瑤人知道了,大家便去找來蘿卜制作菜肴,分別用石灰噴撒在山上、田土里、房上、地面,到處是白生生的一片。兩個瘟神這才離開瑤山。而當年噴撒石灰在田土里的地方,種出來的莊稼也特別好。從此,瑤族人就在農歷十二月三十過大年,在六月初六過“半年節”。除了通過傳說來解釋各種節日的來源外,瑤族的婚喪禮儀活動中都伴隨有相應的禮俗歌和祭祀古經辭,這些都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間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和“俗”的學術研究價值看,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是以此來體現出民眾的社會記憶,如《過半年節》是對瘟疫災難的歷史記憶回溯、《“耍歌堂”的傳說》則是對抗擊惡勢力暴行的記憶,等。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民間文學的口頭語言,以豐富的情感形式充分地將各種文化積淀逐一表達出來,讓每個“在場”人熟知“我們的文化”是怎么樣的,并在文化認同中自覺地傳承這些文化。

          三、結語:搶救記錄整理與數據化保護瑤族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意義

          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如今已經先后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屬于瑤族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申報的《密洛陀》(第三批)和湖南省江永瑤族自治縣申報的《盤王大歌》(第四批),這與方言土語復雜、支系繁多、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浩瀚的瑤族民間口頭文學比較起來,不僅需要在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加大工作力度,使之成為當下國家正在提倡的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搶救記錄整理與數據化保護瑤族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認為,在進入21世紀后的今天,無論是對國家的整體性協調發展還是以“石榴子”精神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搶救性記錄整理和數據化保護,確保即將瀕危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存,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供資料儲備。

          瑤族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搜集整理,從20世紀以來就已經有很多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搜索到的這些成果有如趙元任1930年著的《廣西瑤歌記音》,多個版本的《盤王大歌》(或稱《盤王歌》)出版,國家民委五種叢書中《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的歌謠搜集整理,19584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辦公室編的《廣西大瑤山瑤族歌謠故事集(第五、六部分),1981年由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搜集、莎紅整理的《密洛陀(瑤族創世古歌)》,2002年張聲震主編的《中國瑤族布努支系密洛陀古歌(上中下)》,各個瑤族聚居區文化部門組織搜集的三套集成·民間文學卷,等等,可以說是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但是除了趙元任著的《廣西瑤歌記音》和張聲震主編的《中國瑤族布努支系密洛陀古歌(上中下)》是用國際音標記錄的瑤族母語歌謠外,其它的文本多為漢文記錄文本,值得注意的是,貴州、云南、湖南、廣東等省出版的瑤族民間文學資料中,用國際音標記錄的資料微乎其微。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瑤族民間文學資料已經處于瀕危的狀況。在我們的田野調查中看到,許多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民間文學口碑古籍已經處于瀕;蛘谙,如在貴州荔波的三個支系瑤族中,生活在瑤山瑤族鄉的白褲瑤老人中能夠完整地念誦祭祀辭的目前不超過6人、生活在瑤麓的青瑤不僅用瑤語唱誦的瑤族母語歌謠如今已經沒有傳承人,即便是一些婚喪和狩獵的祝頌辭也只有七十多歲的高齡老人能夠零星地念出幾句、生活在黎明關水族鄉的長衫瑤支系,能夠用本民族語言唱誦瑤歌的也是寥寥無幾。在廣西巴馬、大化、都安等瑤族自治縣,一些傳統的瑤語古經辭如“讀焚”等,能夠準確翻譯解釋的人也不是很多。

          基于瑤族母語民間文學資料的瀕危和消失狀況,我們認為除了使用國際音標實地搶救記錄翻譯整理這些資料外,還應使用錄音、錄像等數據庫資料保存的方式,盡早及時將這些資料搜集記錄翻譯整理出來,使瑤族的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儲存。

          二是點面結合,補齊調查記錄短板,確保每一個種類、每一個題材、每一個語言點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的完整性。

          瑤族內部方言土語差異大、支系復雜,呈現在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豐富多樣,因此在搜集記錄整理民間文學資料時,對于每一個語言點的歌謠、敘事詩、古史歌、古經辭、故事傳說等等,都要確保每個主題的資料搜集一定要有完整性。只有保證其完整性,這些民間文學的民族性也才會得到體現,而“民族性是民族文化中不變的固有內容,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有模式!同時也是一個民族長期積淀起來的精神文化魅力之所在。

          三是高校專業人員、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相互配合,在記錄整理的基礎上共創品牌,推動非遺項目的多元化申報,為地方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熟悉掌握國家音標記錄瑤語歌謠和故事的專業特長,由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保障調查和出版經費并協調好口傳文化傳承人的發音唱誦配合,逐點推進,在搶救搜集到大量民間文學資料的基礎上,合作創建文化品牌,為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和文化旅游產品的塑造發揮各自優勢,使之成為瑤族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

           

          參考文獻:

          [1]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修訂本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修訂本·卷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2] 奉恒高主編:《瑤族通史(上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3] 梁文化主編,張正華、覃金盾、簡華春、韋玉林副主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年。

          [4]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七冊),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

          [6] 黃書光、劉保元等編著:《瑤族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7]《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三分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8] 張聲震主編:《中國瑤族布努支系密洛陀古歌》(上),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9] 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搜集,莎紅整理:《密洛陀(瑤族創世古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 熊坤新:關于中國少數民族倫理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A],張哲敏主編、沈其榮周嘉謨楊國才副主編:《民族倫理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11] 謝文麗:白褲瑤族的蜘蛛圖騰與傳說[A];荔波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荔波瑤族》,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12] 都安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都安瑤族自治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 巴馬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巴馬瑤族自治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 烏丙安著:《中國民俗學(新版)》,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年。

          [15]蒲朝軍過竹主編:《中國瑤族風土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16] 趙菲 劉曉。骸度蚧瘯r代強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緣由、誤區與出路》,《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年第32卷第12期。

            

           作者:吳正彪  王貞儼

           本文來源于《瑤學論叢》第四輯

          91直播软件
          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