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

          歡迎來到“中國瑤族文化網”!
          您還沒有登錄! 登錄
          |

          節日的記憶

          點擊量:4106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4日


          節日是歷史的記憶,是歷史延伸至時間深處的根。


          一般老百姓很少去關注歷史,但他們關注每一個節日。他們通過一個一個傳統節日,表達自己對歷史對祖先的尊崇與敬畏。


          中國的節日數不勝數。已經深入人心的,諸如正月的元宵,三月的清明,五月的端午,七月的中元(鬼節),八月的中秋,九月的重陽,及歲尾年頭的春節,鐵板釘釘,一個也不能落下。


          但中國的節日遠不止這些。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留下的文化印痕浩若煙海,我們稍作搜索,便可發現,其實一年十二個月,沒有哪個月是沒有節日的。如正月的立春,古人就非?粗,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員,都要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祭祀活動;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不下雨,關乎農事與豐收,自然忽視不得;三月除卻清明(其實還包含了寒食),三月三也頗具文化內涵,杜甫的《麗人行》對這天的節日盛況有過生動描述;四月有個四月八,本是浴佛節,和佛家有些牽連,我記得小時有吃齋的人用提桶拎了魚苗去河邊放生,可這一天在農民心中卻是牛的生日;五月除端午而外,夏至也是個古老的節日,據說宋時百官要放假三天(冬至更隆重,放假七天);六月六,曬衣物,這一天曬了衣物或曬了書,一年不怕蟲蛀;七月七,乞巧,古代的婦女節;跳過八月中秋九月重陽,十月十五有個下元節,下元節與正月十五上元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鼎足而三,分別為道家三官大帝誕辰,不過其內涵早已淡化;十一月的冬至,古人謂之冬節,秦以往至周,以冬至為歲首,至魏晉六朝,稱冬至為亞歲,可見其重要程度;十二月謂臘月,臘八,祭灶,直至年關,幾乎天天都彌漫著節日氣氛。


          以上只不過是些粗略搜索,如果要細化,恐怕以我的閱歷,還真數不過來。譬如春社秋社,譬如二月十二的花朝(百花生日),以及觀音土地城隍爺關老爺等等的誕辰紀念。更何況,所謂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節日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也就不同,節日自然就各具特色,如傣族的潑水節,沿海的媽祖節,等等。即便是相同一個節日,因民族與地域有異,紀念方式及內容也大相徑庭,如六月六,據有關資料,似乎與女媧煉石補天有些關聯。但永州境內,尤其是瑤族地區,卻將其視為嘗新節,甚至名之曰“過半年”。而我小時候,聽父親說起六月六這天,田里的魚被曬得半死,因此認定是黃獺(水獺)生日。又如十月十六,下元節第二天,卻是江華瑤族的“倒稿節”,是一個慶祝豐收的節日,也是瑤族始祖盤王的生日,與道教扯不上絲毫關系。

           


          永州這個地方是個比較特殊的文化地帶,所居住的群落歷史上來自全國不同區域,很多全國性節日,在永州境內,既有濃厚中原文化色彩,亦有自己地域文化的獨特個性。有些節日,永州人甚至有新的創意和發揮,前面所說六月六就是例證。赤日炎炎,熱風撲面,曬衣物,曬嫁妝自是理所當然。但江華、江永瑤族卻冠之以“嘗新節”,實在算得精采一筆。這天一大早,人們就去稻田里捋些早熟的稻谷回來,舂出米粒,然后煮成香噴噴新米飯,配上時鮮菜肴,一家人開始高高興興嘗新。所謂嘗新,也就是提前享受勞動成果,作為農民,心中自有一番愜意。豐收在望,辛辛苦苦終于換來一個好年成,這日子算是有了奔頭。然而“嘗新節”的重頭戲并不在嘗新本身,而在于嘗新之前的兩個重要步驟,一個步驟是敬祖先,這是理所當然。另一個步驟就是敬狗,給家里的狗賞一大瓢新米飯,讓狗嘗新在前,最后才輪到一家老小。敬祖先,其中道理人人盡知,敬狗有什么講究?這涉及到一個古老的傳說,遠古時候,一場大水,把人間所種稻谷卷了個干干凈凈。后來是一只狗,尾巴上粘了些谷粒,趟過大水,為人們保存了谷種。這或許只是個歷史細節,但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記住了這個細節,并且從這個細節中,思索出了一個道理。歷史在前進過程中,狗、牛、豬、馬、雞、羊等等被人類最早飼養的牲畜,幫了人類大忙,人類繁華世界的創建與發展,并非人類獨家之功,動物如牛、狗等,也是出了大力的。這或許就是千百年過后的今天,這個歷史細節仍能在一些節日中閃射光彩的深層內涵。


          不過在我的印象中,“嘗新節”其實并不局限于瑤族,漢族也有,年少時,我對“嘗新節”有極深印象。記得當時禾田里稻谷將熟未熟,為了這個節日,父親特地捋了些回來應景,弄出來的米粒還未脫掉青稚顏色,煮出來的飯是又糯又軟,還帶著田野的撲鼻清香。那時我弄不明白,為什么父親不怕麻煩,一定要在這一天弄些新米來嘗新?這是否與提升生活信心有關?后來我知道瑤族很時興這個節日,那么在湘南一帶,瑤漢之間,是否在遙遠的過往,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們所擁有的節日當中,有不少是關乎宗教神祗的,但我對永州境內一些節日稍作梳理,卻發現絕大部分都與農事、農時相關,明顯帶有南方農耕文明的特色。從中甚至可以看出永州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的勤勞,純樸,腳踏實地,以耕讀為本的優秀品質。


          且來看有關立春的一些風俗吧。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為四季之首,而立春又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我在年少時節,印象中父親每逢立春之日,必定去買一本皇歷,借以指導一年的農事。父親不識字,但他會看圖,皇歷上印有一幅木版年畫,畫上一只春牛,一個牧童,牧童身背斗笠,手里拿著牧鞭。父親對這些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牧童的一雙腳。牧童若兩只腳都穿著鞋,則主旱;若兩只腳都光著,則主澇;一只腳光著,一只腳穿著鞋則最合父親心意,主風調雨順。畫上這位牧童是誰?那時我不甚明白,后來讀了點書,原來牧童就是上古時候西方天帝少昊的兒子勾芒,一位專門管理人間農事活動的高仙,人稱春之神。古時每臨立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即所謂祭春,也就是祭祀勾芒。傳說春秋時代就有這一儀式。令人倍感驚異的是,大凡祭春,歷朝歷代,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春秋時代為泥塑“土!,至宋改土牛為活牛。立春之時,主祭者以鞭子在牛身上象征性抽打三下,謂之“打春”,也叫“打春!。后來這一儀式的形式和內容逐漸變得豐富多彩,而春牛也改為紙扎,人們成群結隊,一邊用彩仗鞭打春牛,一邊吹吹打打,還配以歌舞助興,熱鬧非凡。


          其目的,在于勸耕,祈盼豐收。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對古時祭春加以介紹,是想為永州江永立春前后的“耍春!被顒幼犯菰,并藉以證明永州這個地域絕對是留存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江永立春期間耍春牛傳至今天已有了一千多年,可謂歷史久遠。江永耍春牛的“!,制作非常精美,渾身用篾扎,再以布繃緊,身內襯以草席,草席外再蒙上被單,外形看去酷似雄性水牛,威武雄壯。耍春牛在形式上有點類同于耍獅子,同樣是頭尾各一人操持,但耍春牛更貼近生活,更有泥土味,因為緊跟其后的是一支農耕隊,有扶犁的,扛鋤的,背背簍撒種的,不一而足。到各村寨表演時,農耕隊成員不斷吆喝:“春牛春牛,黑耳黑頭。耕田耙地,越嶺過溝。四季勤勞,五谷豐收!眻雒嫔肥菬崃,耍到高潮處,農耕隊成員便各執農具,把表演場地當作一丘田,再冷的天也要脫下鞋襪,把犁田、播種等等農活表演得既形象又逼真。而“!钡母鞣N動作,如背牛軛、犁田、揩癢、喝水,也是活靈活現,圍觀者無不捧腹。農耕隊在勞作時,還不忘唱些有關農時的調子:正月里來正月花,你莫東家走西家。塘壩有漏早點補,犁耙有銹早點擦……


          江永的耍春牛,我認為是對祭春祈豐收這一傳統節日的繼承與發展,較之古代的形式,更具現場感,更具藝術性,活脫就是湘南一幅活生生春耕圖。

           


          可是,為什么自古至今,祭春必定以牛為主角?竊以為,人類和牛,歷來就是一種不離不棄的伙伴關系,也是歷史進程中的最佳搭檔。過去長久的歲月,一戶普通農家,生活中如果缺了牛,必定就要缺少些生機?梢哉f,一戶農家的天空,有一半是牛給撐起來的,沒有牛的日子,是最令人尷尬不安的日子。于是凡作田人,都知道怎么去善待自己的牛。善待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其視作家庭成員中的一員。記得我們家在過往的歲月,生活并沒有多少保障,但是一家子如何勒緊褲腰帶,也要養一頭牛撐門面。有牛在,就有生活的希望在。當時我看爺爺和父親對待那頭牛的態度,實際比對我們兄弟姊妹還要體貼入微。過年了,處處洋溢著喜慶氣氛,還沒給我們押歲呢,爺爺倒先給牛押上歲了。爺爺給牛押歲,就是用一張紅紙條,寫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幾個字,端端正正貼在牛欄柱子上。臨了,還要煞有介事放上一掛鞭炮。逢上春耕大忙,人辛苦,牛也辛苦,爺爺不僅每天早早起來煮牛潲,還不時拿甜酒糟沖雞蛋給牛吃,有時我見了,眼饞得直砸嘴巴。這在當時,可是高級營養品啊,爺爺拿這樣的東西喂牛,卻拿紅薯坨坨喂我,我心里好生不解。當然,我現在總算明白了,牛幫了我們人類的大忙啊,要沒有牛,我們自己拖犁去,歷史的車輪還不知陷在哪座山窩窩里出不來呢。


          有意思的是,牛在節日中出現還不僅僅是立春,春耕大忙過后的農歷四月初八,牛再一次走進歷史的視頻。作田人一致認定,四月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凡養牛的人家,早早地就要把牛牽出野外去,一邊讓它悠閑自在吃草,一邊從水溝里戽水到牛身上,為它洗澡。并且拿了牛梳,渾身上下為牛梳一個遍,牛怎么舒服,人就怎么服侍,讓牛盡情享受一個極度“牛性化”的生日。


          立春和四月八之外,在其他所有節日中,牛還有沒有出場的機會?有!讓我們將日歷翻到五月十三。


          父親曾和我說,五月十三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要漲磨刀水?晌覀冇乐菥硟鹊默幾逋,卻非常有創意地把這一天定為“洗泥節”。春耕大忙過去了,該輕松輕松了,人們啊,快將身上的泥巴洗去吧,也將牛身上和犁耙上的泥巴洗去吧。讓我們在這一天,打起長鼓,吹起蘆笙,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放松心情,迎接又一個豐收年成!


          我沒有親歷過“洗泥節”,但我間接感受過那種氣氛。我在做農民的那段歲月,生產隊每忙完一段農事,如插完了田,或收完了早稻,一定有“洗秧田”“洗禾桶”之慶。殺雞宰鴨,甚而宰一只豬,大家伙把泥巴腿洗干凈,圍攏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愜意。此時此刻,農事的一切艱辛,全都置之度外。


          這或許是洗泥節的盜版?


          其實,洗泥節,也就是洗去生活的艱辛,人也好,牛也好,道理皆然。


          那么,讓我們永遠永遠記住四月八,這是牛的生日。讓我們永遠永遠記住五月十三,這是人和牛共同的洗泥節。


          尊重牛,就是尊重人類自己。須知,世上任何生物都是人類的朋友。


          哪怕天上一只飛鳥。

           


          對了,永州境內,尤其是瑤族居住區,居然就有一個與鳥有關的節日。這便是瑤家的趕鳥節。


          趕鳥節其實是敬鳥節,日期是二月初一。


          按理說,二月初一應是中和節,是祭祀太陽神的日子。后來逐漸被人淡忘,與二月二龍抬頭合而為一,成為一個節日。本來,祭祀太陽神和二月二龍抬頭,目的全是祈求農事的豐收,所以合二為一也就逐漸被認可。所以有資料就說:“二月二,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睘槭裁唇旋執ь^?因農歷二月初二快交驚蟄,所有冬眠的蛙蛇蟲蟻之類開始蘇醒,龍自然也蘇醒了。古人認為引龍可以制服百蟲,所以這一天,人們有在門前屋檐下或水缸周圍撒石灰的習慣,將石灰撒成一條線狀,叫引龍入室,百蟲不侵。


          但永州境內,二月初一卻被別開生面,創造性地加入了與鳥有關的內涵。


          這個節日的原意,是因山中鳥兒太多,飛起來鋪天蓋地,時而還要落到田地里啄食陽春,于是大家就聚集攏來趕鳥。但趕來趕去,效果并不明顯,后來有人偶然發現,瑤妹子甜美的歌聲對鳥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歌聲一起來,鳥兒就像掉了魂似的,忘記了飛翔,忘記了啄食陽春。于是每臨播種,大家就組織一群瑤妹子去山頭盡情歌唱,讓山中所有的鳥兒都聽得如醉如癡。


          我非常佩服這個節日豐富的、帶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它甚至具有了相當成熟的藝術的構思。歌聲能使鳥兒沉醉,這與古代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有意味的是,這個節日,后來慢慢演變成了瑤家青年男女以歌傳情,以歌為媒的山歌節,或曰情人節。有的地方干脆叫趕歌墟。


          這使我想起了三月三。三月三可以說是一個內涵豐富,而且屬于多民族的節日,各有各的過法。壯族三月三有劉三姐唱歌成仙的傳說,侗族三月三有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在莫嘎樹下喜訂婚約的習俗,畬族視為烏飯節,布依族則在這一天祭地蠶、祭山神;有的瑤族同胞認為三月三是干巴節,大家在這一天集體漁獵,捕獲野物按戶分配,然后載歌載舞慶賀;漢人則在這一天以地菜煮雞蛋,說吃了可以少災少病。三月三這個節日其實歷史相當悠久,在古代,一般是文人雅土參與,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三月三這一天,約了一些朋友去蘭亭聚會,大家寫了不少詩,王羲之為這些詩作了序,描繪了這一天的盛況,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磥磉@一天既充滿了文氣又充滿了浪漫之氣,后來一些地區和一些民族加以發揮和想象,便成了青年男女花前月下相互傳情的好日子,充滿了詩意。


          江華瑤族的趕鳥節(或曰山歌節),場面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姑娘們,像是和自然界的紅花綠樹媲美似的,各人撐著一柄花傘,把山水裝點得春光無限,我曾在大型瑤族詩劇《盤王之女》腳本中,對此作過詳盡描繪:


          青山綠水間,一群瑤族姑娘撐著花傘,撐出一片明媚春光。她們相互簇擁著、推搡著去歌場對歌。崎嶇山道上,一柄柄花傘,像一只只飄飛的蝴蝶,五彩斑斕。


          傘是姑娘們抒寫心情的彩筆。時而,她們將傘舞成一個花圃;時而,又舞成一條長龍。她們曾經和父輩一道,用傘去抵御過風雨,可是今天,她們要用手中的傘,去撐出那片屬于自己的愛情的天空。


          進入場地,她們迫不及待搶占地勢,或蹲,或站,或躋身竹叢,或倚傍青松。熱切的目光,不斷在山山水水間搜尋,期盼能搜尋到屬于自己的愛情。


          終于,后生們成群結隊來了,他們也是相互簇擁著,一邊吹著蘆笙,一邊歡快地舞蹈。姑娘們嘻嘻哈哈,用手絹折疊起來去擊打他們,后生被擊中,不依不饒,頓時場面變得十分活躍。而就在此刻,一位姑娘和一位后生,相依相偎,悄悄地脫離了人群,去了一個僻靜處。


          其他人渾然不覺,猶自歌唱著,舞蹈著,忘了空間,忘了時間,忘不了的只有愛情,愛情是他們的一切。


          忽然就有人發現,剛才悄悄離去的那位姑娘和那位后生,此刻正在遠處山坡上,緊緊依偎在一柄花傘下,分不清哪位是哪位,他們合二為一了。唯有那柄花傘,成了一只落在花間的彩蝶,兩只翅膀,兀自在微微顫動。


          大家看得呆了,難道他們要學那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作了彩蝶?


          山深林密,愛情在這里沒有任何柵欄……


          無論是二月初一還是三月三,都是一個屬于歌,屬于舞,屬于愛情的節日。只不過二月初一多了一項敬鳥的內容。這不僅僅與農事有關,恐怕與遠古文化遺存也有關,幾逑让竦倪w徙非常復雜,或許他們曾經以鳥為圖騰,敬鳥愛鳥已深入骨髓,千百年后,以一種節日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未可知。何況鳥以山林為家,瑤族也以山林為家,鳥喜歡歌唱,瑤族也喜歡歌唱,和睦相處得久了,自然會成為朋友。我的家鄉也有敬鳥的習俗,二月初一早上起來,弄一些樹枝,上面貼上一些糍粑,然后插到屋門口準備播谷種的田里,說是讓鳥來吃糍粑,糍粑粘了鳥的嘴,就不會來吃谷種了。我想家鄉的這種習俗,或許是受了瑤族的影響?


          由敬鳥而發展為一個關乎情愛的節日,這其實有其久遠的歷史淵源,古人為了促進農作物豐收,是經常要在田頭野外舉行一些男女交媾的慶典活動的。古人相信,人類和一切生物的心靈都是相通的,人類的交配和繁殖可以引導農作物的繁殖和增長。這種習俗到春秋時還很興盛,每臨春季,國家就要組織男女去郊外野合,不去者要受到處罰。這種習俗后來雖已湮滅,但一些地方,一些民族,不斷地在實踐中加以改良,加以充實。至今天,竟然以一種全新的甚至是詩意的形式延續了下來,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奇。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可貴的文化延續。

           


          永州的傳統文化沉積,節日中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很多來自歷史深處甚至是茫茫遠古的信息。這些信息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它不僅使我們感到愉悅,同時也使我們對每一個日子都充滿了敬意。要沒有先民們對這些不同節日的刻意安排,或許我們在人生的跋涉中,驀然回首,會覺得這日子過的了無情趣。譬如我在寫這篇文字時,稍不留意,就自顧自陶醉在兒時的樂趣中了。我憶起年少時節,每逢端陽,母親給我縫的那個香包,父親用沾著雄黃酒的手指,在我額上畫的那個“王”字;我還憶起七月七,母親為表示自己的心靈手巧,為我們辛辛苦苦做的那碗七樣菜;三月三母親說是螞蟻子生日,要我去掐螞蟻子菜(地菜)擱在灶頭,這樣螞蟻子就不會在灶臺上爬來爬去了;正月十七晚上是老鼠嫁女,母親要我們早早熄燈睡覺,不要吵鬧,然后去把刀剪笸籮收拾好,在門角落撒點碎米,也悄悄陪我們睡下。我不解,自然就要問,老鼠是壞家伙,為什么還要撒米給它吃?母親說今天是它們的好日子,獎賞一點是該的,不要掃了它們的興。后來我讀到一句前人的話: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句話活脫就是母親的寫照,母親的這種包容之心,令我非常感動。老鼠嫁女這個節日其實各地都興,只是時日不盡相同,心態也是各異。一個“嫁”字,情感內涵其實很復雜。以我的理解,無非是咒其快走的意思。我的家鄉有四月八嫁毛蟲的習俗,我當年還寫過一張紙條貼在門口屋檐下:古歷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青山里,永世不歸家。這里的“嫁”,其實是巴不得它趕快離開,走得越遠越好。人有好生之德,但又憎恨老鼠的胡作非為,其糾結心態,于此可見一斑。


          生活就像一條河流,河流必有起伏跌宕,時而會轉個彎,形成一片漣漪;時而會下個坡,卷起一堆浪花。若沒有這些,這河流就沒有生氣。這和我們過日子是一個道理。老輩人會打理生活,就把無數個日子分成一些段落,隔不久設計一個興奮點,這興奮點就是各類不同的節日。一年時間好長,如若不用一些節日串起來,讓人感覺那日子過的水波不興,好沒意思。


          可是我們今人,對一些多姿多彩傳統節日早沒了興致,尤其是城里人,簡直是敷衍塞責,不當回事情。五月端陽吃粽子,再吃不出文化的內涵;八月中秋吃月餅,卻擔心血脂會升高。其實節日的滋味,不是用嘴巴能嘗得出來的,得用心去體會。


          因為,每個節日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章節,也是我們悠久歷史的一個章節。舍棄了一個章節不讀,對我們人生,必定是一個不小的損失,一個人無論活多久,也不能缺了與歷史的銜接!也不能缺了對歷史的記憶!


          作者:李長廷

          來源:《瑤風》2020年第2期

          91直播软件
          1.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i>
              <u id="0rd9p"><bdo id="0rd9p"></bdo></u>

              1. <i id="0rd9p"><bdo id="0rd9p"></bdo></i>
              2. <i id="0rd9p"></i>
                <u id="0rd9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