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中國三大民族走廊的概念,“南嶺民族走廊”較之其他兩大民族走廊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經濟相對領先、文化獨具特色的民族走廊。
在南嶺民族走廊里有一條連接湖南和廣西的通道,學者稱其為湘桂走廊,它是歷史上瑤族的主要聚住地,境內瑤族人口眾多,文化特色鮮明,是南嶺民族走廊瑤族聚集的中心,也是瑤族向西南遷移的重要通道。本文擬就湘桂走廊的形成及其在瑤族歷史上的影響,作一個粗淺的論述。
一、湘桂走廊的時空范圍
“湘桂走廊”是一條交通要道,它最早是指桂東北的桂林市和湘西南的永州市之間,由都龐嶺及其余脈海洋山與越城嶺及其余脈舜皇山、四明山圍夾而成的狹長的河谷地帶。它是自古至今,連接湖南和廣西、中原地區和東南沿海的一條重要通道。千百年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湘桂走廊為東南、華中地區的經濟交流,文化傳播和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湘桂走廊的區域范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屠睢率領50萬大軍攻打嶺南,為了解決秦軍的后勤補給,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監御史祿,率土卒在廣西興安境內修建了一條長37.4公里的運河,把湘江和漓江連接起來,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從此以后,秦軍的糧草和武器源源不斷地從水路得到補充。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攻占嶺南,秦始皇便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比。這時的湘桂走廊指的是溝通湘漓兩水,連接零陵和桂林郡之間的通道。這是湘桂走廊最早的空間范圍。
其時,秦軍南征時,在上古山民開辟的“五嶺嶠道”的基礎上,組織民工重新整修了五嶺嶠道,開筑了五條“新道”。這五條道路有兩條是連通中原與廣西的,除前面說的“湘桂走廊”以外,還有一條是萌渚嶺道,即沿湘江上溯至湖南零陵(今永州)后,再沿瀟水上溯至湖南道縣,分別從江華,江永改陸路穿越萌渚嶺,與廣西賀州的賀江相接,再沿賀江下西江至廣州,古稱“瀟賀古道”。
秦時的桂林郡面積在20萬平方公里,郡治設在布山縣(今貴港市),桂林郡管轄的地方很廣,包括現桂東北的桂林、賀州、梧州、玉林和桂西北的河池、柳州等地,因此,可以說,秦時“湘桂走廊”也好,“瀟賀古道”也罷,都是連通湖南和廣西、中原和嶺南、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都是湘桂走廊的區域空間范疇。
自秦以后,歷代封建王朝不斷拓展中原與廣西的聯系,湘桂走廊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不僅桂北與湘南互相連通,而且向南經柳州、南寧出鎮南關至越南,向東連接廣東,向西到達貴州的驛道也陸續開通,而湘桂走廊則處于樞紐位置,為民族遷徙和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如今,在2000多年前開拓的湘桂走廊里,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構建成日益快捷的現代交通網,永州市現正擬在江永和富川之間開挖聯通瀟水和賀江的新的“湘桂運河”。湘桂走廊正以嶄新的姿態連接新的偉大時代的到來。
二、湘桂走廊是瑤族的居住中心
由于土地肥沃、水利便利、交通便捷,湘桂走廊自古至今都是移民遷移的目的地,也是瑤族的居住中心。
零陵是史料最早記載的瑤族居住地之一
瑤族的族源最早可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蚩尤,即古代的九黎、三苗集團,其原始居地在黃河下游與淮河流域之間。后來因為戰亂和生活環境等原因逐步南遷入楚湘,當時被稱蠻或荊蠻,幾宄蔀楠毩⒚褡宸Q謂時叫莫徭、徭,應該是在南北朝或隋唐時期。唐初姚思廉著《梁書·張纘傳》云:“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而居,歷政不賓服”。這時的零陵郡,治所在今永州市。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析長沙園置零陵郡,郡治在零陵(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今永州大部和桂林東北、邵陽、婁底一部分。新朝王莽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東漢時,復置零陵郡,遷郡治于泉陵(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公里)。隋唐時期,零陵郡轄5縣,包括現永州的冷水灘、零陵、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和廣西桂林的全州、資源、灌陽、富川等地,即湘桂走廊的大部分地區?梢,包括零陵在內的湘桂走廊是瑤族最早的居住地之一。
2、千家峒是瑤族重要的聚居地
在瑤族幾千年的遷徙過程中,有一個叫千家峒的地方,它是瑤族曾經居住過的美好家園,是瑤族的發祥地,也是國內外瑤胞至今向往的圣地。
根據史料記載,瑤族的始祖盤瓠因幫助高辛王平定戎王吳將軍的叛亂,被封為南京會稽山為王,并許三公主為妻,生下六男六女,遂為瑤族十二姓。郭璞在《玄中記》里說“昔盤瓠殺戎王……帝以女妻之于會稽東南,得海中土三百里而封……”。后來,在不斷向南的遷徙中,瑤族曾經在一個叫千家峒的地方住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瑤族民間珍藏的《千家峒流水記》、《千家峒古本書》、《千家峒歌》等記載:很久以前,瑤民因戰亂被迫遷徙,漂洋過海后到了千家峒。峒內住著一千戶瑤人。千家峒在青山白云之間,四面高山,青山淼土、林木蔥之,只有一個洞口可出入。峒內則是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種出的谷殼有手拇指那么大,種一年可以吃三年。千家峒不屬朝廷管轄,不交糧,不當兵,人們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從以上的傳說可以看出,千家峒不僅是瑤族遷徙過程中的一個美麗家園,而且也是瑤族濃厚的懷念故土意識的精神圣地。
類似名叫千家峒的瑤族美麗家園,在瑤族遷徙路線上,有很多處。但大部分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研究,認為千家峒在“以都龐嶺主峰韭菜嶺為中心,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東部,湖南省道縣西部、江永縣西北部地區”①這一地區正是湘桂走廊的屬地。
3、湘桂走廊目前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
湘桂走廊自古至今都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歷史上的千家峒據說“峒內人居住非常密集,居戶在千家以上,按三代同堂推算,瑤族離開千家峒時人口接近萬人”。②經過幾千年的遷徙繁衍,湘桂走廊目前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全國有瑤族人口285.3萬人。其中,湘桂走廊范圍的永州、桂林和賀州三市的瑤族人口約有125萬人,幾乎占全國瑤族人口的一半。其中瑤族人口在15萬人以上的有江華、恭城、江永、富川等縣,其中江華瑤族人口34萬人,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縣,恭城有瑤族人口28萬人,江永有瑤族人口17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比例達63.2%,是全國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在湘桂走廊有江華、富川、恭城三個瑤族治自治縣,占全國瑤族自治縣總數的四分之一。江永則是瑤族人口過半縣。同時,居住在湘桂走廊的瑤族支系繁多,除過山瑤、平地瑤等主要支系外,還有寨山瑤、東山瑤、頂板瑤、勾藍瑤、清溪瑤、扶靈瑤、古調瑤……等支系。上述材料證明,湘桂走廊是歷史上以及目前全國乃至世界瑤族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區,是世界瑤族的發祥地。
三、湘桂走廊是世界瑤族的中轉站
瑤族被譽為“東方的吉普賽人”,他們不停的遷徙,在遷徙中生存、在遷徙中繁衍。在瑤族幾千年的繁衍發展過程中,湘桂走廊既是瑤族遷徙的目的地,也是瑤族遷徙的出發點,它是瑤族遷徙史上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1、千家峒事件造成瑤族的大遷徙
千家峒是唐宋時期瑤族的重要聚居地,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瑤族先民生活在這里,安居樂業,從未向官府交糧納稅。元大德年間,官府派員進峒征稅,被瑤民每戶輪流好生招待,數月不歸,官府以為被瑤民殺害,遂派兵圍剿,幟駪饠,被迫逃離家園。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瑤民將一只牛角鋸成12節,瑤族十二姓每姓保留一節,約定500年后返回千家峒,憑牛角相認。此后,千家峒瑤民開始了歷史上的大遷徙。
瑤民逃出千家峒后,走了三天三夜,在道州浮橋遇官兵阻擊,浮橋被毀,已過浮橋的一支到了寧遠九嶷山,后又從九疑山經江華、藍山到達粵北和桂東。未過河的一支退回江永縣,經源口進入了廣西富川,恭城、平樂、荔浦、金秀等地。③后來,千家峒瑤民繼續遷徙。如貴州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的原始瑤民祖先被迫離開千家峒后,一支大約在元末明初遷徙到廣東的韶關、樂昌,一支經柳江、到貴州,住在四川瀘州一帶,一支經貴州、上云南,出交趾(今越南),并不斷向緬甸、泰國遷徙……總之,千家峒十二姓瑤民被迫離開千家峒后,四處奔走,流落他鄉,后來,雖然有少部分,又回到了瑤族千家峒,但多數人卻奔走異國他鄉,散落在華南、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少部分人走出國門,至今分布在東南亞、北美和歐洲等地。④
2、零陵、道州的瑤族向廣東遷移
隋唐時期,湘桂走廊的零陵、道州、全州均有瑤族先民居住,當時稱“莫徭”。宋代,湖南瑤族處于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人口之眾,地域分布之廣,勢力之強,都是前所未有的!艾幎摧p海、屢世寇暴,若防敵國,亦莫徭極盛之時也”⑤。宋神宗熙寧年間,隨著政治中心的南移,為擴大地盤,增加勞力,鞏固統治地位,宋王朝加緊了經營開發和控制瑤區的步伐,如熙寧五六年間,宋王朝任用章惇、蔡煜等官員收復梅山,他們主要采用和平方式,在梅山置安化、新化兩縣,并建立軍事據點,收瑤民置于中央王朝統治之下,同時這一開化政策也使大批瑤民加入反抗行列,被統治者追趕,被迫離開祖居之地,紛紛向南遷徙,加上為了生計而遷徙的瑤民,因而形成大規模的移民遷徙。
湖南瑤族南遷主要是經湘南、湘西的零陵、郴州、道縣、敘浦遷往兩廣地區。湘桂走廊是湖南瑤族南遷的重要通道,而遷往廣東的瑤民主要是通過零陵、道縣、郴州遷往粵北地區!稄V東通志》說:瑤本盤瓠之種,由楚省蔓延之新寧、增城、曲江、樂昌、紅源、東安、連州等七州縣(《列傳》卷三百三十、六十三)!芭努巶髡f歌謠和族譜證明,排瑤大部分來自湖南,少部分來自廣西”。⑥據在連南瑤族自治縣收集到的一份盤石村保存的《八排瑤人理書》( 理,瑤語意思是歷史)記載,八排九姓人原住湖南桃源洞,舉族遷徙時,先到道州,然后由道州而連州,到連州后跟水入山,分布在八排二十四沖。在收到的13份族譜中,記載瑤族十二姓中由湖南遷到八排的有:
唐姓:
油嶺排:道州→連州三江鎮→油嶺
房姓:
南崗:湖南道州→東保塘→橫坑東→南崗。距今十八九代。
盤姓:
三排:道州→英德縣曲嶺→連南排。16代。
鄧姓:
南崗:道州→廣西→連州九陂→南崗
內田:湖南江華→連南里八洞→內田。
沈姓:
里八洞:道州→東南南崗→油嶺→里八洞。
龍姓:
三排:道州→英德→連南三排。
這些族譜不僅交代了連南排瑤的來源,而且也說明了他們遷移的路線:道州、江華、陽山(英德)、連南。類似的記載在湖南道州、江華、江永收集到的民間傳說文獻中也有,說明廣東北部的瑤族,如排瑤,很大一部分都是自湘南的道州、江華遷徙過去的,亦即是自湘桂走廊地區遷徙過去的!爸辽儆胁糠峙努,其先祖是從道州、江華、連州等地,逐漸進入連南境內的”。⑦
3、江華、富川、恭城的瑤族向國外遷徙
瑤族是一個分布廣泛的國際性民族。中國是瑤族的原始居住地,世界上其它國家的瑤族都是從中國遷移過去的。
瑤族向海外遷徙起于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到20世紀70年代,分徙于歐美各國⑧”,幾逑蚝M膺w徙的原因,一方面是迫于生計,幾迨且粋靠刀耕火種、采食獵毛為生的民族,生產力十分簡單低下,只能吃盡一山之后向別處遷徙,如果遇到天災人禍,更是饑寒交迫,必須另尋出路。而與中國交界的越南、泰國、緬甸邊界有廣闊的土地供人耕種生活,“真廣嶺頭青美美,四邊河水上鯉魚……此地種禾本是好,每年收得五六倉……玉米一個有尺五,收滿家中任人貪……此山住得千萬家,祝報從親齊專來!雹崃硪环矫,因朝廷征調。如永樂四年(1406年)征調廣西荔浦縣“瑤丁”到越南平叛!坝罉纺觊g,安南外國大反時,外省兵遠調不及,本省各憲速查瑤山……吾太祖奉調……委太祖統帶瑤丁,會同營協兵征……因此之前在此山場窄小人眾,安棲不下,訪擇名山安居!雹馇宕上婀鹱呃冗w往國外的瑤族越來越多,特別是嘉慶年間,遷徙越南的這些瑤人在越南定居下來之后,紛紛邀請尚在家鄉的親人來越南討生活,如恭城的瑤人黃道升、馮朝易、趙富榮先到越南萬言山定居后,發現當地生活富裕安康,便分別給仍然住在恭城的親人黃通鑒、馮朝唐等人寫信,約親人遷入越南相聚共居。信中列出了行走的路線圖:恭城—平樂—荔浦—來賓—武鳴—田陽—百色—云南富寧—廣南—文山—馬關—河口,由河口縣南溪鎮進越南,最后到達萬言山。⑪
許多從湘桂走廊遷到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的瑤族,后來又遷入了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地,如美國加州趙萬珠壽先生收藏的《置住趙萬珠壽記流水壹體萬代祖圖流水步在內》記載:
趙法良家先,葬在湖廣道江華縣錦田汛管入烏江源石門天子嶺,座東向西。同妻馮妹盤家先,葬在湖廣道江華縣管入背江沖大義……
趙法定家先,葬在湖廣道江華縣嶺東洞背江沖魯桂口大寨內……同妻趙妹壇家先,葬在湖廣道江華縣管入背江沖小黃南沖……。
趙錢三郎家先,葬在賀縣馬頭嶺上馬頭連平奉家地住,座南向北……。
趙完五郎家先,葬在富川縣沙江沖宗家地住,座東向西。同妻趙民一娘家先,葬在恭城縣管入西鄉西水里斗平源管入上林江黃劉二姓地住,座東向西。⑫
這張祖圖記載的是趙萬珠壽一家由古至今家先(祖先)埋葬的詳細地點,說明趙萬珠壽的祖先是經過賀縣、富川、江華、恭城等湘桂走廊地區后遷入老撾,從老撾再遷往美國的。
四、湘桂走廊是瑤文化的富集區
瑤族人民長期在湘桂走廊居住、生產、勞動、生活,創造了豐富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主要體現為眾多的古籍、多彩的藝術、獨特的民俗,使湘桂走廊成為瑤文化的富集區。
1、瑤族古籍文獻眾多
湘桂走廊記載瑤族史料的主要是一些史籍文獻、民間典籍和地方典籍。
在史籍文獻中,最早記載瑤族的是隋朝的《梁書·張纘傳》 :“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辈粌H第一次記載瑤族的名稱,而且第一次記載零陵——湘桂走廊的瑤族——莫徭。此后,不僅歷代王朝的正史中都有對湘桂走廊中瑤族的記載。就是在一些別史、雜史中也有諸多記載。如元泰定四年(1327年)“道州、永明縣瑤為寇”。而且元虞集在《平瑤記》也載:賀州、富川瑤起事后,曾進入永明、江華等縣。這些記載證明了元代湘桂走廊是瑤族的重要聚居地區。
雖然瑤族無文字,但湘桂走廊地區瑤族民間仍然留下了大量的用漢文刊印或瑤民手抄的典籍文獻,包括《評皇券牒》、《千家峒古本書》、《盤古大歌》 、《瑤人經書》等。僅《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八期)一書就搜集了《評皇券牒》(《過山榜》)89份,其中大部分流傳在湘桂走廊的瑤族地區,只有少量的屬于廣東及廣西其他地區。又如《千家峒古本書》等有關記載千家峒的古文本有50篇左右⑬,這些珍貴的民間文獻主要分布在湘桂走廊的江華、江永、富州、灌陽、恭城、鐘山等地。如江華濤圩鎮《千家峒木本水源》、江永松柏鄉花樓村《千家峒源流記》、江永上江圩葛塘村《千家峒永遠流水部》。恭城蓮花鄉勢江村《千家峒古本書》和《千家峒》 ;鐘山縣兩安瑤族鄉沙坪村同治二年石碑碑文,灌陽縣黃關鎮陡水村《千家峒水記》等等。
此外,明清以來,湘南桂北瑤族地區還出現了大量地方典籍,記述了當地瑤族族源分布、類別、性習、科考等。如道光《永州府志》不僅在卷四《學校志》中記載了瑤族地區(江華)的義學,在卷五《風俗志》中專辟了《瑤俗附》記述境內瑤族的來源、分布、經濟、社會、貢賦、訴訟、習俗、音樂、服飾、反抗斗爭、“瑤防”并較為詳細的記載了零陵、祁陽、東安、道縣、永明、江華、新田等縣的瑤族名稱、分支、人口等具體情況。
2、瑤族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湘桂走廊地區作為瑤族自古至今的重要居住地區,千百年來,瑤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和碑刻遺址。
湘桂走廊瑤族民間文學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其中神話傳說和歌謠最有特色。流傳在湘桂走廊的瑤族神話傳說,既有開天辟話,如《盤古》,也有人類起源神話,如《伏羲兄妹造百姓》,還有族源神話,也是圖騰神話如《盤瓠神話》,這些神話傳說大多保存在《評皇券牒》中或者在《盤王大歌》中。此外,流傳在湘桂走廊的傳說和故事還有《千家峒的傳說》、《漂洋過海的傳說》、《趙金龍的傳說》、《劉三妹的傳說》、《蛇郎》、《鯉魚姑娘》、《老虎怕漏》等等。
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全州瑤山流傳著這樣一首山歌:“野雞過嶺尾拖拖,三歲娃仔會唱歌,唱歌沒要爺娘教,聰明肚子是歌窩”。⑭在湘南桂北,有許多經久成俗的歌節和歌場。在江華白芒營鎮、大石橋鄉、濤圩鎮一帶,改革開放前,逢年過節和趕鬧子,許多瑤族青年男女都出來對歌。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很多男女青年由于對歌而相互了解、產生感情,最后成親結婚。全州的東山瑤族鄉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十六都是瑤族唱歌的節日,清水村和竹塢之間的插排嶺,上塘境內的割草嶺,黃龍境內的塘底坳是三個固定的歌場。⑮恭城、灌陽、荔浦等縣都有這樣的歌場和歌會。⑯并且各地都有著名的歌手,幐桀}材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創世古歌,如《發習冬奶》、《盤王大歌》;歷史遷徙歌,如《千家峒歌》、《瑤人遷徙歌》;勞動生活歌,如《十二月生產歌》、《榨油歌》;時政歌,如《瑤人窮》;還有大量地情歌以及各種儀式歌、風俗歌,如《哭嫁歌》、《孝歌》、《信歌》、《地名歌》等等。這些歌謠形式多樣、感情真摯、語言通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瑤族音樂曲譜和民間樂器以及舞蹈種類也十分豐富,幾逶姼璨环旨,歌謠中包括音樂,不同支系曲牌曲調也不相同。僅江華就有100種以上,主要有仙拜、拉發、互溜、高山、留西拉里、蝴蝶等。由于長期受統治者壓迫剝削,不斷遷徙,因而除生產歌、酒歌較歡快外、大多悲痛而深沉。個別曲調解放后受環境變更和其他民族的影響,變得歡快高昂,如桂西北富川的《蝴蝶歌》和賀州的《飛溜飛》等,幾迕耖g樂器有打擊樂,如長鼓;吹奏樂,如牛角、嗩吶和蘆笙等;長鼓和牛角是湘桂走廊地區很有特色的樂器,長鼓既是伴奏樂器,又是舞蹈道具。長鼓舞相傳是瑤族子孫祭奠先祖盤王而產生的,是瑤族的主要舞蹈,相傳一般有三十六套動作,最復雜的有七十二套動作,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打法,繁衍出不同類型,主要有羊角短鼓舞、蘆笙長鼓舞、鑼笙長鼓舞、盤古長鼓舞等,如廣西賀州瑤族《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湖南江華瑤族的《桌上長鼓舞》就很有特色。此外,湘桂走廊地區瑤族比較有代表的舞蹈還有關刀舞、傘舞、度曼尼舞、串春珠等。它們都是瑤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和其他地區的瑤族一樣,湘桂走廊的瑤族民間工藝美術也很有特色,主要有道州瑤人生產的“貢白纻”,江華平地瑤編織的“八寶被”,江永松柏瑤族鄉上江圩流傳的“甲馬木刻畫”和剪紙等等。
湘桂走廊瑤族地區至今遺留了大量的文物,主要有古遺址、古建筑、古村寨、古石刻、古墓葬等等。如東安坐果山瑤族先民早期遺址,江永、灌陽、千家峒遺址,瀟賀古道遺址,多地大量的盤王殿遺址,江永勾藍瑤寨古村落以及富川《平瑤碑》,寧遠《奉詔撫瑤頌有序碑》,恭城、灌陽文廟,富川大成殿等眾多石刻碑文。
3、瑤族習俗獨具特色
湘桂走廊瑤族習俗歷史悠久、特色濃郁,最具特色的主要體現在婚戀、飲食和節慶等方面。
在婚戀方面,湘桂走廊的瑤族男女青年以歌為媒,通過對歌互相了解、加深感情,然后男方拉媒人上女方家提親。對歌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坐歌堂,二是“趕鬧子”。歌堂主要是在隆重節慶和新娘出嫁時或者男女青年到別村走親訪友時設立!摆s鬧子”則是每逢趕圩,各村的瑤族親年男女成群結隊,在馬路上或是樹林里互相對歌,逢年過節空閑日子更盛,幾迥信嗄陮Ω璩闪,由此衍生了江華平地瑤的“拿籃子”、江永勾藍瑤的“四個蛋子”訂婚姻習俗,同時湘桂走廊地區瑤族婚姻還有唱“哭嫁歌”、“背妹出門”、“攔門洗腳”、“招郎”以及全州東山瑤的“兩頭扯”婚姻等習俗。
湘桂走廊的瑤族歲時節慶習俗最有特色。除與漢族相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外,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節日,而且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深刻寓意。如廣西全州東山瑤正月十二有“送老鼠”節、湖南江華正月十六有“老鼠嫁女節”。江華大圩鎮正月十九有“炮節”,又叫“開春炮節”。二月初一江華、富川有“趕鳥節”也有叫“粘鳥節”、“麻雀節”,這是一個為紀念瑤族姑娘“芳美”(瑤語“三妹”)唱歌替鳥催眠,保護瑤山莊稼青苗成活的故事而產生的節日。四月初八,富川瑤族認為是牛的生日,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給牛吃,將牛洗凈,才趕回家,并且焚香放鞭炮祭祀牛神。這天,江永的瑤族姑娘著盛裝成群結隊,到野外自帶食品玩耍。在小伙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過“斗!惫,也叫“阿妹”節、“女兒”節。五月十三江永勾藍瑤有“洗泥節”,瑤民們插上一季稻后,將人、牛和犁耙上的泥洗掉,砍牛祭盤王,跳長鼓舞,耍龍舞獅游村狂歡。六月初六,全州、江華、江永等地的瑤民采摘新禾做飯、擺酒設宴、歡度“嘗新”節,慶祝豐收。十月十五、十六,全州東山瑤、江華平地瑤等地,有“罷稿”節(“倒稿”節),這一天也是全體盤瑤地區的盤王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幧嚼锬信嫌壮鰟邮崭钋f稼,因為過了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上山下田收撿莊稼,歸為己有。然后,家家戶戶做好吃的、燒紙鳴炮,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祭祀盤王。此外,全州東山瑤族二月初二的“治蟲節”,江華平地瑤六月初六開始的“仁王節”,恭城每隔十二年一次還清兵愿,江華瑤族的還娘娘愿,全州、恭城、灌陽歌節,金秀、江華瑤族,五月立夏后的“分龍節”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節日。
除婚姻、節慶外,湘桂走廊的瑤族在飲食、喪葬、祭祀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如在飲食方面,恭城、江永、藍山的油茶,江華的“十八釀”,江永的無骨板鴨等都很有特色。
注釋:
①、③.宮哲兵《失落圣地的重新發現》,見《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武漢出版社2001年5月11版
②.盤福東《瑤族千家峒在灌陽的歷史文獻學和考古學根據》見《瑤族千家峒高峰論壇文集》,包桂文主編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13年4月11版
④.《瑤族千家峒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論》盤祖湘《瑤族千家洞變峰論壇文集》146頁
⑤.同治《桂陽直隸冊志》卷二三“洞瑤”條
⑥.《從考古地名及民族學資料看粵北排瑤的來源》練銘志.原載《瑤族研究論文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⑦.謝劍《連南排瑤部族歷史》轉引自《排瑤研究論文選集》14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⑧.張有雋《瑤族向海外遷徙的時間、過程、原因、方向、路線和方式》見《張有雋:人類學民族學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5月第11版
⑨.《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8冊.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版
⑩.范宏貴《瑤族從中國進入越南淺談》載《廣西民族研究》1986.(4)
⑪.莫金山《中越邊鏡瑤族遷徙往來的實例、原因、路線及規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5)
⑫.李少梅《淺談世界過山瑤之鄉—乳源》見《過山瑤的鄉源》李少梅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11版.
⑬.梁宏章《瑤族千家洞研究綜述》見《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260頁.包桂文、盤福東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南寧2013年4月1版
⑭、⑮、⑯.農學冠、李肇隆《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P10.P11.民族出版社.北京.2008年12月第11版
作者:周生來
來源:2019年中國瑤族文化傳承與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