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中國三大民族走廊的概念,“南嶺民族走廊”較之其他兩大民族走廊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經濟相對領先、文化獨具特色的民族走廊。在南嶺民族走廊里有一條連接湖南和廣西的通道,學者稱其為湘桂走廊,它是歷史上瑤族的主要聚住地,境內瑤族人口眾多,文化特色鮮明,是南嶺民族走廊瑤族聚集的中心,也是瑤族向西南遷移的重要通道。
【摘要】十八釀既是江華瑤族的家常菜,更是瑤家飲食的重要名片。但目前品種略顯陳舊、創新性不足,釀文化的根基比較薄弱。新時代需要我們進一步打..
節日是歷史的記憶,是歷史延伸至時間深處的根。 一般老百姓很少去關注歷史,但他們關注每一個節日。他們通過一個一個傳統節日,表達自己對歷史對..
江華是瑤族同胞的主要集聚地,但同時也是苦茶的故鄉,瑤族與苦茶在此相遇,她有上千年的歷史沉淀,有瑤族的文化基因。這就是江華苦茶。
瑤族美食多是就地取材,食材多樣,烹飪方法因地而異,手法古拙,菜肴味道鮮美,獨具特色。
摘要:黔桂邊少數民族地區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起來的革命老區,這個由壯族、瑤族、苗族、..
八仙過海是在哪個海?八仙為什么要過海,過了海又去了哪里?告訴你吧,八仙一同來到了何仙姑的家鄉——江華瑤族自治縣上伍堡..
內容摘要:瑤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成員,有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人類精神文明中建設可以找到其科學的定位,而且在民族學、倫理學、紅色文化傳統教育、民俗學等各個方面都蘊含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關鍵詞:瑤族;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成十大類,即:一、民間文學;二、民間音樂;三、民間舞蹈;四、傳統戲;五、曲藝;六、雜技與競技;七、民間美術;八、傳統手工技藝;九、傳統醫藥;十、民俗。由此可見,民間文學類作為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排在這十大類的第一類。盡管后來在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對這些分類又作了適當的調整,但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保持不變。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每個民族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特別豐富,而且還蘊含著多個層次和不同方面的學術價值。為此,我們試以瑤族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就其學術研究價值做一些粗淺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行家批評指教。一、瑤族的民間文學體裁分類及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定位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分布面比較廣的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國內的廣西、云南、湖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以及境外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現有人口約300余萬人,幾逵捎谥刀,方言土語復雜,在居住分布上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等特點,民間文學..